解你的意思了,这问题的确不能忽视,让我想想还有什么办法……”
戈尔隆在这个时候也不和叶格林拌嘴了,他很快就顺着叶格林的思路在想该怎么推行精耕细作的种植模式。
“首先我觉得我们可以在已有的难民中筛选出一部分已经学会精耕细作的人来,我记得在艾森海因那边就是用着精耕细作的模式在生产的吧?”
“是的,就像戈尔隆先生说的一样,艾森海因那边的农民在种地这件事上比其他地区的人精明多了。”
带着伤带着绷带的卡缅此时回应了戈尔隆的话,他之前就带着第107独立团长期在艾森海因地区活动,他很清楚那里的山谷农业有多么发达。
当年大希德罗斯战争结束之后,南希德罗斯的人口大量锐减,帝国从远东地区购买了非常多劳工过来填补这里的劳动力空白。
这些远东的农民不仅带来了他们家乡的一些作物,也带来了精耕细作的种植模式。
虽然由于地广人稀的缘故,本地的精耕细作模式有些退化,比不上远东那边的精细,但至少也比北希德罗斯这里的漫天播种要好得多。
戈尔隆的想法就是先集结一批来自艾森海因地区的农民集中培训,然后模仿沃尔夫格勒大重建时期的政策让他们带领一个小队来进行劳动,让先学带动后学,进而带动整个根据地的耕种模式进行彻底转型。
他的提议得到大家的认可,但这样一来原本的土地政策就必须跟着发生改变。
一开始大家想的就是在山谷林地中开垦出农田,然后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给难民家庭。
当然在这过程中也是允许先打白条,之后每年用一部分粮食抵扣的,同时呢也允许以工偿债,跟着一起开垦的时候可以按照参与劳动的工时来抵扣田地购买的费用。
总的算下来,只要家里有一两个劳动力跟着革命军一起开垦荒地,那么十多二十亩的土地是完全可以免费获得的。
除此之外军人家属也可以直接获得8亩的免费土地,烈士的家属是12亩。
这套土地分配模式是一开始就制定好了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在适应当下生产力的情况下尽可能提升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并且有了土地也能提升老百姓对于根据地的认同感,更能大幅度改善他们的生活。
“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叶格林忧心忡忡地说道:“如果要在短时间内大面积地推行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那么我们就必须选择放弃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