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的东西东辽军事演习是标准的政治演习,无论是战前的外交程序(即不开第一枪,三声井号无果后,默许敌国向帝国开战,立即进入战备阶段,并且做两手准备,能谈判就谈判,当然真要打,那是也是不虚的,帝国本身不玩传统的开疆扩土,一方面是因为时代变了,玩法也变了,另一方面打下来的新土地又要管人口又要管建设,帝国本身也就够大了,目前基础建设还没有到位。),疏散边疆群众,全员备战,再到依靠党务组织进行基础后勤维稳及暂时维稳制度,到战术配合,步炮协同,三三制战后救援,战后秩序管制以及对敌占区的战时秩序维护。也是西方各国为何要快马加鞭开科技树,整顿军队的原因。但是说实话,这变点还是比较多的,差距不是一代两代的。
红蓝两方军事队演开始,军队体系改革向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帝国陆军课程关于军队演变,从远古时代,那就是混混打架,到秦汉时期常备兵制为主,辅兵为辅的,也就是训练一支脱产军队,其他不用管,就是训练训练,然后主流的军队体系是以农民为主,也就是平常该干嘛干嘛,闲忙的时候可能会组织一下训练,但是训练力度你就不需要想那么多了,打仗的时候纯靠常备兵,只要常备兵被敌人吃掉的差不多,整个军队体系估计就得崩盘。后来到了中期,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开始实行换将制度,军队统帅要定期更换,防止作乱(很多人把这个政策的狗血性误认为是赵匡胤的国,其实当时执行这个政策确实是有必要的。五代十国完全是叛乱成型,再加上赵匡胤底下也都是几个狠人,敢生吃敌人耳朵的,时不时的就要撸几个女子要吃肉的。这个知制度在当时也确实是有必要的,但是后期没有及时更改。实际上是他的继承人赵光义能力太拉,在完全可能胜利的情况下,兵败导致整个体系崩盘,只能说这套体系是很吃个人能力的,如果皇帝是一个马上皇帝,可以顺顺利利的完成改革,五代十国的遗留问题过于复杂,那是以下的将领,一个不顺心是真的敢砍掉皇帝的头,扶持自己的统帅上位)但是中下层虽然在客观上避免了将领叛乱,但是指挥系统出现一个问题,于是应运而生的就是兵丁制,以亲信将领家丁护卫甚至是一些亲戚为主,平常担任的就是护卫任务,算是清卫队,但是本质上都有中下层军事将领的水准,军官每调任一地之后,凭借兵丁制度就可以快速的接替军队布防和指挥工作。
帝国新政改革以来,一方面是关于军事素养和军队体系的改革革新,常备兵制和预备兵制换了一个玩法,常备兵制是吃帝国军饷,按标准训练的常备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