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觉得他们自从洪武二十三年那一场大败到如今,十几年的时间已经休养生息,恢复了战力了。”
“去年儿臣带着人深入过鞑靼人的部落,虽然不能探查他们所有的部落,但被我屠杀的那两个部落,男丁的数量都超过了千人。”
“而根据我们锦衣卫从草原上得到的情报,鞑靼部同等规模的部落,差不多有三十多个,而且还有更大的部落。”
“也就是说,鞑靼人若是真发起全面战争,最起码能有五万骑兵。”
“我觉得我们不能让他们准备好了再和我们决战,这件事我们要抢占先机。”
蓝武说到这里不由停顿了一下,这才继续道:“还有一点,我去年就发现了边境上不少人和蒙古人是有勾结的,一直在贩卖铁器给他们。”
“虽然去年儿臣查了一批人,但这样的事情防不胜防。”
“若是我们不能在有能力的时候,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把蒙古人打垮,占据整个蒙古草原,那未来北方一定会产生和蒙古人勾结的一大批人,甚至尾大不掉的。”
“毕竟这个世界上,走私永远是最赚钱的生意。”
“利润若是大到了一定程度,是一定会有人冒着杀头的危险去做走私生意的。”
“我们杜绝不了这种生意,唯一能做的就是彻底毁掉这样做生意的根基。”蓝武开口道。
朱棣闻言深有同感的点了点头。
他在北平呆了十多年时间,对于和蒙古人走私这件事,同样也非常头痛。
有时候,这种走私根本就不是什么有组织的大规模走私,而是一些地方的乡绅,甚至是一些胆子大的人自己就干了。
带两件铁器翻过山,跑去蒙古,若是运气好,直接就能牵回来两头牛。
这种几乎就是一本万利的买卖,是真的非常有诱惑力的。
可以说边境线上,所有的百姓都是潜在的走私犯。
这也是大明朝廷一直都要修建长城的原因,长城并不是真的为了阻挡蒙古骑兵入关,或者说这样的作用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
长城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封关。
既要防止草原上的人往关内逃,也防止关内的百姓和蒙古人做走私生意。
但历史却是已经告诉了朱棣,即便是再严密的防线也是没用的。
大明等到了嘉靖时,各种和蒙古人走私的行为,几乎就已经被放在明面上了,晋商的崛起就是靠着走私发的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