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林海阳迎上去,与他们一一握手。
考察从葡萄园开始。林海阳亲自带路,一边走一边介绍:“这里的葡萄品种是我们从法国引进的,经过几年的本地化培育,已经适应了莫高市的气候条件。”
一位女专家停下脚步,指着头顶的光伏板:“这些板子会不会影响葡萄的生长?”
“这是我们的‘板下经济’模式。”林海阳笑着回答,“光伏板提供清洁能源,板下种植葡萄,既节省土地,又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产出。”
技术员接过话头,详细讲解了板下种植的原理和实际数据。几位专家听后频频点头。
走到一处酒窖前,林海阳邀请他们进去品尝葡萄酒。酒窖内凉爽而幽暗,木桶整齐排列,散发出淡淡的酒香。
“这是上一年酿的赤霞珠。”他拿起一瓶酒,倒入杯中,“你们尝尝。”
几位专家端起酒杯,轻轻摇晃,凑近鼻尖嗅了嗅,然后小口品尝。一位专家皱了皱眉,似乎对口感有些质疑。
“这酒,还不够成熟。”他说。
林海阳没有反驳,只是笑了笑:“我们还在学习,也欢迎你们提出建议。”
那位专家看着他,眼神里多了一丝欣赏。
考察结束时,已是中午。林海阳安排他们在葡萄园附近的农家乐用餐,菜品都是本地特色,简单却地道。饭后,他向几位专家提出,希望他们能参与莫高市即将筹建的“国际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院”。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机构,”他说,“而是我们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的一个实验平台。你们可以带来国际视野,我们也愿意提供实践的土壤。”
几位专家交换了一下眼神,那位主位上的专家点了点头:“我们可以考虑。”
回到市政府后,林海阳立即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开始起草研究院的筹建方案。他一边翻阅资料,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
“我们要把这里打造成一个开放、多元、务实的平台。”他对在场的干部说,“不仅是政府推动的项目,更是企业、高校、国际机构共同参与的合作平台。”
方案起草到傍晚,林海阳才起身离开会议室。他站在市政府大楼的露台上,看着远处的葡萄园方向,心中一片清明。
他知道,这只是破冰的第一步,但至少,他们已经迈出了这一步。
回到办公室,他打开电脑,开始撰写正式提案。提案的开头,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我们的文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