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的棉种。”他展开粘杆处谍报,“尹大人后院的红豆苗比官仓的粮还高,却在折子上写‘民运祸国’。”
殿外突然传来喧哗,是扬州盐商抬着刻有“民为天”的红豆木雕求见。木雕底座刻着百个百姓手印,正是黛玉在朱雀巷收集的:“求圣上准了民运章程,让咱们的盐船也能挂火凤旗!”
乾隆的朱笔在“抗税”二字上画了圈,忽然笑道:“朕的运河,原是百姓的运河。”他对宝玉道:“去告诉顺天府,今后民运船免关税,但须在船头刻上‘官民共运’。”话未说完,军机处章京抱着加急塘报闯入,封面上“倭国幕府焚书”的朱砂字格外刺眼。
宝玉接过塘报,见里面夹着片焦红的红豆叶,叶脉处是探春的字迹:“民魂树焚,民心不焚。”他望向窗外,御花园的民魂树正有花瓣飘向养心殿,忽然想起黛玉说的“红豆连海”,便道:“圣上,倭国百姓用焦木刻了千盏火凤灯,正漂向金陵。”
乾隆起身,冕旒扫过案头的《民典》:“传旨,”他对着塘报上的焦叶,“让漕帮护送灯船,朕要让天下知道,火凤灯照的地方,便是朕的疆土。”
第三折 扬州盐商议民生
扬州盐运司的后堂里,十二位盐商围着黛玉的画舫,袖口的火凤纹袖扣在油灯下闪烁。为首的汪大官人推开红漆食盒,里面摆着用红豆沙捏的“民运”二字:“长公主,咱们愿捐出三成盐引,换倭国的硫磺硝石。”他指着食盒底的暗格,里面藏着与探春往来的盟约书,“顺天府说咱们通敌,可咱们通的是百姓的烟火。”
黛玉用银针挑起豆沙,露出底下刻着的“海禁”二字:“汪先生可知,倭国的硫磺能制暖炉,硝石能保粮仓?”她取出探春寄来的菊纹锦缎,“他们的绣娘用民魂树的灰染布,每匹布都写着‘暖衣’二字。”
忽然听见前堂传来砸门声,顺天府的差役举着封条闯入:“奉尹大人令,查封私通倭国的盐商!”话音未落,后堂的雕花窗突然推开,十几个漕工抬着刻有“官盐民运”的石碑进来,碑身浸透了红豆浆:“差爷,这是圣上亲批的《民运条例》。”
差役的封条落在地上,看见石碑底座刻着乾隆的玉玺印,边角还嵌着黛玉的金锁印。汪大官人趁机呈上账册,每笔与倭国的交易都记着“棉种换暖炉,硝石换医书”:“差爷,您瞧这‘民生’二字,比您的封条红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黛玉望着运河上的灯火,忽然想起朱雀巷的顽童们用红豆摆的“官民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