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探春抱起女儿,看她们的朱砂痣与碑身共鸣,竟在海天之间映出"民魂"二字。她忽然明白,母亲当年的调包,是要让双生血成为连接山海的魂,让民心的灯,照亮每片被谎言笼罩的土地。
第五折 祭天台畔聚民灯
金陵城的祭天台在深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景象:三百个举着火凤灯的百姓站在台下,灯影汇聚成的火凤,比乾隆的冕旒更亮。黛玉望着台上的玄武岩祭器,上面的"天命"二字,已被百姓用碎岩粉改成"民魂"。
"长公主,"卖炊饼的王老汉凑过来,灯面上绣着他孙子的名字,"我们百姓不懂什么双生祭,只知道火凤灯能照见赈银去了哪儿。"他指向祭器,"昨夜我们在玄武岩上刻字时,听见石头里有声音,像端敬皇后在哭。"
宝玉带着寒鸦卫闯入,通灵宝玉的光芒映得祭器上的命盘丝线纷纷崩断:"圣上想借'民祭'笼络人心,可百姓们带来的不是祭品,是碎岩和灯。"他展开从军机处抢出的密档,"看看吧,所谓天命网的十二处节点,全是克扣赈银的贪官。"
乾隆的冕旒在灯影中摇晃,他看着台下的火凤灯海,忽然发现每盏灯上都写着一个名字——都是被军机处暗桩害死的百姓。祭器上的玄武岩突然炸裂,飞出的碎岩上,刻着"赈银在民"四个大字。
第六折 军机处里断天命
养心殿的烛火彻夜未灭,乾隆盯着军机处呈上来的《民祭奏报》,每页都盖着火凤印。贾环的九门提督令牌躺在案头,背面的狼首纹已被磨成火凤的轮廓:"圣上,三百个百姓在祭天台念的不是祭文,是《双生祭真解》。"
"朕的祭仪,"乾隆的手指掐入掌心,"竟成了百姓的审案堂。"他望向窗外,紫禁城的琉璃瓦被火凤灯映成红色,"顺天府的牢里,关着的不是双生女的同党,是问赈银去向的百姓。"
贾环忽然跪下,露出胸口的火凤刺青:"圣上,民心如灯,挡不住的。"他呈上探春从海外寄来的《民魂录》,"倭国的渔民说,火凤不是皇室的图腾,是千万人举灯的形状。"
乾隆翻开《民魂录》,第一页便是端敬皇后的血诏:"双生血若能照亮民心,便是最好的祭仪。"他忽然想起在太虚幻境看见的命盘丝线,每根都系着百姓的苦难,而此刻,那些丝线正被火凤灯烧断。
"传旨,"他的声音轻得像叹息,"开仓放粮,免天下三年赋税。"话未说完,窗外传来山呼海啸般的"火凤归",那是百姓们在祭天台畔,用灯影拼出的火凤展翅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