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这两千万美金的财富,陈光良还会拥有香港、沪市的大量物业资产,这也是战后他崛起的根基。
\n
当然,还需要继续兑换一些黄金,以及保存好的企业等等,都是他战后崛起的实力。
\n
“股票购入的情况呢?”
\n
张树年拿出一份资料,说道:“都在这上面,已经完成,资金已经用完了。”
\n
陈光良翻阅起来,不动产、航运、纺织、橡胶等股票,基本都是英资美资的企业,少数华资企业,也是因为在租界的原因。
\n
有这些股票在手,两年后就能收割一票大的。
\n
“嗯,都是不错的股票,把股票锁进保险库,静待机会了。”
\n
张树年对陈光良的投资,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几年的投资,哪一个不是赚得盆满钵满。此时的平安银行,自身资产早已经超过什么北四行、南三行,不过是在存款上,排在中间位置左右,这毕竟是因为成立时间尚短的原因。
\n
“重庆那边也传来消息,督邮街的商业地皮大涨,有人已经喊价三四万一亩,还有不少企业和个人对我们六座商厦很感兴趣,希望购买。不过,我们只答应承租。”
\n
这是涨幅最大的投资,当初他们买的时候才七八千一亩,这才几年就已经涨到了四五倍。
\n
“今年武汉估计有点悬,国民政府的所有部门都会迁到重庆,届时督邮街的价格必然能再涨近一倍。承租是眼下的事情,后期价格也要考虑出售。”
\n
“好”
\n
不过虽然价格还有一倍的涨幅左右,但货币贬值的因素也要考虑。
\n
事实上,如果不兑换外汇,这些年很多的回报率都非常吓人,比如前世1939年申新九厂(一家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