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好,相信陈先生有远大的眼光,不会只看眼前的利益。”
\n
“这自然”
\n
陈光良很快就收到沪市的电报,因为他不在沪市,所以租界的工业发展到底有多火爆,他心里没有详细的数据。
\n
(历史上1938年,沪市纺织工人从3万多增长到13万人,工厂从400家增加4000家,小工厂自然也算;申新九厂在1939年,一年便赚了1000万,还清了很多战前的债务)
\n
但陈光良还是选择相信属下的判断,也就是童润夫、李升伯等人的建议,他是完全相信的——卖设备,肯定不如开工厂赚的多。
\n
在陈光良的计划中,沪市源源不断的产生‘法币’利润,也一边兑换成外汇和黄金,然后运到香港,再准备转存到纽约。
\n
他当即通过电报回复沪市——将机器设备用于扩大产能。
\n
随后,陈光良研究起‘在沪职员’的福利待遇来。
\n
首先:津贴主要的对象是管理层和技术人员,这些才是企业和工厂赚钱的核心,所以这些人有员工宿舍、米油补贴等福利。
\n
其次:普通工人不降薪已经是不错了,要知道现在租界的工厂最不缺的就是工人,甚至越到后面,工人的薪资反而越变相的降低,例如吃住的成本从占薪水60%,涨到80%以上。
\n
陈光良虽然也想对工人好一点,但却不利于团结,不利于同行。当然,他旗下的工人依旧是沪市待遇最好的工厂之一,例如‘三节’和‘十三薪’的福利已经实行一两年了。
\n
这样一来,开厂的人工成本不会增加,接下来反而利润会大增,陈光良算到这里,心情还是很不错的。
\n
当然了,他还是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