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机制白,内江上千家白产业都是手工白产业,生存压力大。”
\n
这,这是陈光良不太清楚的事情。
\n
粤崛起后,洋塘也只是减少了输入,但实际上洋塘依旧占据着一定的份额,特别是走私洋塘。比如原来一年可以进口1亿大洋的洋塘(不是每年都进口那么多),后来洋塘一直维持在1000~2000万大洋的输入,多以走私为主。
\n
陈光良原本以为,川蜀白由于地势的原因,洋塘很难输入,没想到这两年情况反而比较严重。
\n
“川蜀为什么不自己发展机制白产业?”
\n
卢作孚摇摇头,说道:“具体我不太清楚,但听说一家机械制工厂,动辄投资数百万大洋,仅这一点,就怕是吓住很多人。”
\n
陈光良点点头,别说一个川政府,就是南鲸政府也不敢轻易投资一家数百万大洋,本来就到处缺钱。
\n
更何况,经验是最重要的,陈光良这次来川蜀考察,是将原来的‘制元老们’全部喊来帮忙,没有他们,陈光良也不敢轻举妄动。
\n
很快,江船开始沿着长江中上游路段,朝着川蜀走去。
\n
陈光良和卢作孚坐在一个好位置,一边品着茶,一边欣赏着两岸的景色。
\n
卢作孚喝上一口茶,随后朝着窗外望去,得意的说道:“这长江虽然不及大海辽阔,但这两岸的景色,以及长江要道的重要性,也是不输大海的。陈先生,你觉得怎么样?”
\n
陈光良看着外面的景色说道:“长江,我对长江的感情,不若卢先生你。长江虽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但一定是在运输上,贡献最大的河流。非洲的尼罗河、美洲的亚马逊河虽然是世界上第一、第二的河流,但长江对一个民族的贡献,是这两条河远远不能相比的。”
\n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