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内的气氛因鲁肃、程普和诸葛亮的相继表态而陷入一种微妙的僵持。
周瑜端坐主位,面沉如水,显然在权衡利弊,但眉宇间的不甘与锐气并未消散。
支持追击的将领们屏息凝神,等待着最终的裁决;而主张稳妥的一方,则静立原地,目光沉静。
就在这寂静之中,我缓缓站起身来。
所有的目光,或锐利,或探寻,或好奇,或审视,瞬间聚焦在我身上。
作为刘备一方的副使,又是刚刚被孙权破格任命的“江东参军”,我的立场和发言,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
“都督,”
我先是对周瑜拱手一礼,语气不卑不亢,
“诸位将军,子敬先生,孔明先生。
方才诸位高见,昭一一聆听,深感佩服。
无论是都督乘胜追击的决心,还是子敬先生与孔明先生稳妥图存的远虑,皆是为我联军大局着想。”
我先是肯定了双方的出发点,缓和了对立的气氛。
周瑜的脸色稍霁,鲁肃和诸葛亮则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
“然,兵者,诡道也,亦需因时因地而制宜。”
我话锋一转,声音清晰而沉稳,
“追与不追,并非简单的取舍。关键在于,如何追,追何处,以及,我们的最终目的为何。”
我走到大帐中央悬挂的巨幅军事地图前,帐内诸将的目光也随之移动。
这幅地图描绘了赤壁至江陵、襄阳一带的地形,但细节相对粗略。
“都督欲亲率精锐,穷追曹操,此决心可嘉。
然,曹操败逃之路,并非只有一条。”
我一边说着,一边从袖中取出一卷绘制精细的帛图,在一名亲卫的帮助下,将其覆盖在原有的地图之上。
这幅帛图一展开,帐内顿时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叹声。
与帐内原有的地图相比,我这幅图精细了何止十倍!
不仅山川河流、道路关隘标注得一清二楚,
更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和标记,清晰地勾勒出了曹军可能的数条撤退路线,
以及沿途的地形特征、据点分布,甚至还有对曹军残部兵力、构成以及曹仁援军位置和行进速度的预测。
这自然是玄镜台连夜工作的成果。
通过审讯俘虏、分析战场缴获的文书、结合我预先部署在荆州各地的密探传回的情报,
再加上我基于历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