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并行”的计策骨架已定,我和元直的目光再次聚焦在那张简陋却承载着生死棋局的草图上。
现在,我们需要填充血肉,将这个大胆的构想,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精确到每一个环节的行动方案。
而首当其冲的,便是如何设计和运作那条至关重要的“明线”
——那条注定要吸引敌人目光、承受巨大压力的诱饵之路。
“明线,既是盾牌,也是迷雾。”
我手指点在代表“明线”的那条粗壮箭头上,沉声说道,
“要让它足够显眼,足够有吸引力,才能让曹操这条猛虎心无旁骛地扑上来。”
徐庶微微颔首,接口道:
“子明的意思是,明线必须尽可能地‘真实’,要让曹操相信,这确实是主公唯一的退路,也是我们全部的希望所在?”
“正是此意。”
我赞许地看了他一眼,
“要做到‘真实’,首先在人员构成上,就不能有丝毫破绽。
主公必须在明线队伍之中,这既是稳定军心民心的关键,也是吸引曹操的最大砝码。
有刘玄德这面旗帜在,曹操必然会投入重兵围堵。”
“主公身边,关将军、张将军必须随行。”
我继续补充道,
“二位将军乃主公左膀右臂,威震华夏,他们的存在,既能保护主公安全,也能进一步增加明线队伍的分量,让曹操不敢小觑,从而投入更多精力。”
“还有子龙将军。”
徐庶补充道,“子龙将军勇冠三军,且素来负责主公亲卫,他若不在主公身边,反而容易引人生疑。”
“没错。”
我表示同意,
“主公、关、张、赵四人,构成了明线最核心的将领阵容。
再加上大部分忠心耿耿的文官、绝大多数的普通士兵,以及……那些自愿追随主公的百姓。”
提到百姓,我和徐庶的眼神都变得有些复杂。
这是刘备的“仁德”所在,也是这次撤退最大的拖累。
但在“明线”计划中,这些百姓的存在,反而成了一种“优势”。
“百姓跟随,虽然极大拖慢了行军速度,增加了后勤压力,但也恰恰是迷惑曹操的最佳烟幕。”
我冷静地分析道,
“如此庞大臃肿、行进缓慢的队伍,完全符合曹操对刘备‘妇人之仁’的认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