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破釜沉舟的决绝,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信念!
我猛地转过身,目光扫过徐庶和诸葛亮。
他们的眼神同样坚定,显然也已经将个人的情感抛诸脑后,专注于眼前的危局。
“时不我待。”
我沉声开口,打破了沉默,
“既然退意已决,那么,当务之急,便是如何将这个决定,以及我们面临的真实危局,告知主公,并请他尽快定夺。”
这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环节。
以主公刘备的仁德和对百姓的爱护,让他骤然放弃新野,放弃那些追随他的民众,绝非易事。
甚至,可以预见,他可能会因为不忍抛弃百姓而犹豫不决,从而错失最佳的撤退时机。
徐庶点了点头,面色肃然:
“子明所虑极是。主公宅心仁厚,视民如子。
若知曹军将至,襄阳又降,必不忍弃新野百姓于水火。
我等必须准备好充足的理由和应对之策,既要陈明利害,使其明了固守之危,又要设法安抚其心,使其下定决心。”
诸葛亮接口道,声音清朗而有力:
“此事,亮愿与子明、元直同往。
我等三人合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务必说服主公,当机立断。
同时,我们必须立刻着手,拟定一份周详的撤退方案,包括撤退路线、兵力部署、粮草转运、百姓安置等等诸多细节,一旦主公同意,便可即刻执行,争取在曹军主力抵达之前,尽可能多地撤出人员和物资。”
他看向我,眼中带着询问:“子明心思缜密,想必对此已有所腹稿?”
我微微颔首,心中清楚,这正是考验的开始。
撤退方案的制定,不仅关系到刘备集团的生死存亡,更关系到我那“双轨并行”计划能否顺利实施。
公开层面的撤退方案,需要周全稳妥,尽可能减少损失,安抚人心;
而秘密层面的计划,则需要更加隐秘、高效,确保核心人员和物资的安全转移。
“确有一些初步的想法。”
我没有完全推脱,也没有和盘托出,
“具体的细节,还需要我们三人再仔细商议推演。但大方向上,时间紧迫,我们必须分秒必争。”
我深吸一口气,目光再次投向窗外那无边的黑暗。
仿佛能看到,曹操的大军正如同黑色的潮水,从北方滚滚而来,即将吞噬这片土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