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便是我定下的计策——“间接传递,去痕留白”。
我不需要直接告诉曹操答案,我只需要将几块看似不起眼的“拼图碎片”,以一种合乎逻辑、看似偶然的方式,“不经意”地送到他的面前。让他自己去发现,去推断,去相信这是他自己的情报网络或者过人的洞察力所带来的“天启”。
如此一来,情报的价值得以发挥,袁绍的败亡得以加速,而我,以及徐州,则可以完美地置身事外,不沾染任何因果,不留下任何痕迹。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碎片”,“自然”地送到曹操手中。传递的渠道和载体,必须经过天衣无缝的设计。
我的目光,穿透了书房的墙壁,仿佛看到了玄镜台那张无形的大网,正在黑暗中悄然运转。
我需要一个“信使”。
一个身份绝对清白、与徐州毫无瓜葛、甚至对所携带的“货物”毫不知情的“信使”。他必须出现在一个“合理”的时间,一个“合理”的地点,被曹军“合理”地发现或俘获。
这个人选,我已经有了初步的腹稿。或许是某个在下邳之战中被俘、又被我们“暗中”释放、正试图逃回北方的袁军低级伤兵?他的口供中,可以“无意”间夹杂几句关于乌巢守备松懈的抱怨。
或许是某个往来于兖、豫之间的行脚商人?他的货担夹层里,可以“意外”地发现几片写着可疑字迹的破布或竹简?
又或者,更直接一点,设计一场“遭遇战”?让一支负责押送“无关紧要”物资的袁军小分队,在靠近曹军控制区的某个偏僻地点,被一支“恰好”路过的曹军巡逻队“击溃”,留下一些“未来得及销毁”的文书碎片?
每一种方案,都需要玄镜台进行精密的策划和执行。从目标的筛选、背景的伪造、路线的规划、时间的把控,到最终“意外”的发生,都必须环环相扣,不留破绽。
我走到书案前,拿起一枚特制的、代表着最高密级和紧急程度的黑色令牌。令牌入手冰凉,上面雕刻着一个抽象的“影”字。
我对着空无一人的书房,低声唤道:“影。”
几乎是话音落下的瞬间,书房角落最深沉的阴影里,一道几乎与黑暗融为一体的身影,无声无息地滑出,单膝跪地,头颅低垂。他全身笼罩在黑色的夜行衣中,只露出一双如同寒星般锐利的眼睛,气息内敛到了极致,仿佛根本不存在一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