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个身份模糊、背景复杂、动机看似与此事毫无关联的边缘人物。一个流离失所的难民?一个往来于两军势力范围缝隙中的小商贩?一个被袁军裹挟又侥幸逃脱的百姓?甚至,是一个被曹军俘虏、看似不起眼的袁军低级士卒?
此人必须对所携带的“货物”一无所知,或者对其价值有错误的认知。他携带这些“碎片”,可能是无意中捡拾,可能是受人所托传递一些无关紧要的“家信”或“货物”,而情报就隐藏其中。他的行动路线,要设计得合情合理,使其出现在曹军控制区域或巡逻范围边缘,被“偶然”发现或捕获,显得顺理成章。
再次,情报的“包装”。仅仅有碎片还不够。我需要为这些碎片披上一层“合理”的外衣。比如,这些碎片可以和一些袁军内部确实存在的、关于军需调拨、人事抱怨的普通文书混杂在一起,藏匿于某件不起眼的行李、货物之中。当曹军截获并审视这些物品时,最初可能只关注那些看似正常的文书,而关于乌巢和许攸的关键信息,则需要曹操帐下的聪明人(比如郭嘉)从这些“杂物”中敏锐地发现,并拼凑解读出来。
这就像是在沙砾中埋下几粒金子。发现金子的人,会认为是自己眼光独到、运气好,而不会去怀疑是谁特意把金子埋在那里的。
最后,时机的把握。情报传递的时间点,必须恰到好处。不能太早,以免袁绍方面尚有充足时间调整部署;也不能太晚,否则曹操可能已经撑不住,或者错失了突袭乌巢的最佳时机。必须是在官渡之战最胶着、曹操粮草将尽、军心开始动摇的关键时刻,这份情报如同天降甘霖,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也最符合“意外之喜”的逻辑。
这个计划,环环相扣,对细节的要求极高。从情报碎片的制作(材质、墨迹、暗语风格,都要模仿袁军内部的习惯)、传递者的筛选与控制(确保其不知情、路线合理、被俘时机可控)、藏匿手法的巧妙(既要隐蔽,又不能过于复杂以至于无法被“偶然”发现),到最终信息如何“自然”地流入曹操决策层……每一步,都不能有丝毫差错。
这其中的操作难度,不亚于在刀尖上跳舞。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计划失败,甚至引火烧身。
但我必须做。
为了徐州,为了这乱世中一方生民的安宁,为了我自己……那潜藏在心底,连自己都不愿轻易触碰的,更长远的图谋。
我缓缓站起身,走到窗前,推开了一条缝隙。冰凉的夜风带着露水的气息涌入,吹散了书房内沉闷的空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