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的寒意,似乎能透过薄薄的绢帛,渗入骨髓。我强迫自己从对袁绍集团内部倾轧、军心动摇的震惊中回过神来,目光再次聚焦于那几行看似不那么起眼,却可能隐藏着致命玄机的文字——那些关于粮草转运的描述。
“粮秣转运,偶有不畅,督运之人,需加警醒……”
方才初读,只觉是印证了大战之下后勤的普遍压力。但此刻,结合信中流露出的那种 无处不在的焦虑与不安,以及那种“人心思动”、“心存观望”的内部危机感,这句看似平淡的话,便显得格外刺眼。
什么叫“偶有不畅”?在官渡这样一场决定天下归属、双方投入数十万计兵力、每日消耗粮草以万石计的旷世决战中,“偶有不畅”就足以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袁绍大军远离冀州、青州等核心产粮区,全凭漫长的补给线维持。这条生命线若只是“偶有不畅”,恐怕早已军心大乱,何至于还能与曹操僵持至今?
这更像是一种……粉饰。一种试图在向潜在盟友(刘表)展示困境以求支援的同时,又不愿意暴露自身管理混乱、后勤脆弱的真实面貌的、欲盖弥彰的措辞。
我的手指,不由自主地在那“偶有不畅”四个字上轻轻摩挲着,试图从这墨迹背后,挖掘出更深层的东西。
目光继续向下扫过。信中在抱怨了将领意见不合、人心浮动之后,似乎是为了进一步说明当前困境的复杂性,又或许是写信之人(无论是谁)在巨大的压力下,于不经意间,夹杂了一句更为具体的抱怨,或者说,是一种带着忧虑的陈述:
“……前线督战,耗费甚巨,粮秣调度,尤为繁难。幸赖乌巢囤积尚丰,足支月余。然淳于仲简性烈嗜酒,乌巢重地,系数十万人生死,绍委以心腹,信其忠勇,然营中防火防盗诸般细务,恐有疏漏,当遣人复查,以安我心……”
我的呼吸,在读到“乌巢”二字时,骤然停滞!心脏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狠狠攥紧,随即又猛烈地跳动起来,血液冲击着耳膜,发出“嗡嗡”的声响。乌巢!竟然是乌巢!这个地名,如同一点火星,瞬间点燃了我脑海中所有关于官渡之战的零散信息和战略推演!
我几乎是下意识地挺直了脊背,原本因深夜而略显疲惫的双眼,此刻精光四射,死死地盯住那两个字,仿佛要将它们从绢帛上灼烧下来!
粮草!官渡前线的粮草命脉!袁绍数十万大军赖以生存的根本!
信中明确点出,袁绍将大量的粮草囤积在了这个叫做“乌巢”的地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