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头版刊登着《关于深化商业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他用红笔重重圈出“鼓励个体经济参与国营企业经营”的段落:“政策已经放宽,关键是怎么让市里看到我们的诚意。”
第二天,陈宇揣着连夜写好的企划书来到市商业局。走廊里弥漫着墨汁和茶叶混合的气味,办公室门牌号上的“改革指导科”几个字被阳光晒得发白。敲门进去,科长徐建国正在看文件,镜片后的眼睛上下打量着这个年轻的个体户。
“徐科长,这是我对向阳百货改制的方案。”陈宇将文件摊开,“保留国营招牌,引入个体经营机制,前三年利润三七分成,我们拿小头。”
徐建国推了推眼镜:“想法倒是大胆,但张经理那边...”话音未落,窗外突然传来喧闹声。陈宇探头望去,只见十几个穿着褪色工装的工人举着横幅:“反对承包!我们要铁饭碗!”人群中,几个眼熟的面孔正是向阳百货的安保人员。
“看到了吧?”徐建国叹了口气,“职工安置问题不解决,这事没法谈。”陈宇捏紧拳头,他知道,这又是张经理的手段。
回到家,陈宇对着满墙的市场调研报告发呆。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一张写着“乡镇企业劳动力过剩”的便签上。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脑海中成型——如果将向阳百货的滞销品销往农村,既能解决库存问题,又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凌晨三点,陈宇拨通了老周的电话:“帮我联系所有乡镇供销社,就说宇翔商贸有低价批发的机会。”接着,他又给在农机厂当厂长的同学打电话:“老王,能不能借几辆卡车?我要搞次下乡展销。”
三天后,八辆挂着“支援农村建设”横幅的卡车驶出滨海市。陈宇亲自带队,车上装满积压的搪瓷盆、手电筒和收音机。在青阳县的集市上,他挂出“国营品质,个体价格”的标语,不到半天,货物被抢购一空。
“陈老板,再给我们留几箱!”供销社主任拉着他的胳膊,“这些东西在村里太抢手了!”人群中,几个向阳百货的老职工看着热闹的场面,眼神中露出复杂的神色。
这场展销会的盛况很快传到市里。一周后,徐建国主动打来电话:“小陈,市里决定开个改制研讨会,你带着方案来。不过,张经理也会参加。”
研讨会当天,会议室气氛剑拔弩张。张经理拍着桌子:“让个体户插手国营企业,这是动摇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陈宇不慌不忙打开投影仪,屏幕上显示着下乡展销的照片和销售数据。
“张经理,向阳百货去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