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早已齐聚一堂,他们接下来所要商讨的就是如何答复辽国方面的索地要求。这时候辽国的国书还未上交,在理论上宋朝本应该是不知道辽国这回提了什么要求,但前面也交代了,富弼早就从两位辽国使者那里把这些都打探清楚并上奏朝廷,这也就给了宋朝充足的时间来商讨此事该如何应对。
赵祯和两府的宰执大臣聚在一堆商量了半天之后终于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决议:辽国人如果坚持索要土地绝无可能,宋朝将不惜一战。如果辽国转而求亲,那么就将简王赵允宁的女儿嫁去辽国,或者每年再给辽国多提供一些岁币。也就是说,面对辽国的敲诈勒索,宋朝准备躺平接受。
在土地问题上绝不让步,这应该给宋朝的君臣点赞,可面对敲诈勒索却选择了妥协就有点让人鄙视。或许有人会说汉朝和唐朝都可以把公主嫁给异族,李世民面对突厥的敲诈勒索也许给对方无数的财帛,那么宋朝选择嫁公主和给钱又有什么可指责的呢?但是,说这话的人显然忘了一点,汉朝后来出了一个刘彻让匈奴人吃不了兜着走,而唐朝更是在李世民的手里就完成了对突厥亡国灭种式的复仇,而宋朝呢?赵祯和他手下的这帮大臣在此之后可曾有过要为此而雪耻的计划和行动?
史书里没有说是谁提出的嫁公主和增岁币以换取宋朝北部边疆的安宁,只是说做出这个决定的是“朝廷”。那么,这个所谓的“朝廷”到底是谁呢?如果是吕夷简或是别的哪位大臣,那么史官绝对不会让这人错失这个“名传千古”的机会,但史官没有说这个人是谁。可是,我们不难猜测,史官之所以对此讳莫如深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此事如果说出来会有损那人的声名,那么普天之下能获得这种待遇的其实就只有一个人——当今天子。
决议一出,富弼当场站出来明确表示反对和亲,可他反对无效,但这里请注意,富弼并不反对向辽国增币。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宋朝的这些大臣为什么会一致同意给辽国增加岁币?理由是什么?难道在这些公卿大臣们的眼里拒绝割地给辽国本身就是种错,所以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就用金钱表示歉意?可是,那土地本来就是我宋朝的(至少是我与生俱来的且现在仍在我的手里控制着),我拒绝割让土地,这又何错之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其实揭露了一个可怕而又令人震惊的事实:面对辽国的战争威胁,宋朝的这帮君臣里没有一个人准备对辽国强硬到底,也就是坚决不接受辽国的任何敲诈勒索——没有人这样想,更没有人这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