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此,耶律宗真决定问计于他父亲当年留给他的其中一位辅政大臣、此时已经在家安享晚年的张俭,也正是张俭的一番话将宋辽两国从战争的边缘被紧急拉了回来。
张俭(公元962年—公元1053年),字仲宝,宛平县人,老寿星。统和十四年(公元996年)的辽国科举状元, 此后他在官场上是步步高升,太平六年(公元1026年),张俭已经官居辽国南院枢密使、左丞相兼政事令并监修国史,名副其实的辽国宰相。可以说,这是自韩德让之后,汉人在辽国官场所攀登到的最高位置。耶律宗真登基之后,身为辅政大臣的张俭又被加封为太师、中书令、尚父并先后被封爵为韩王、陈王。
从张俭上面的这些官职和头衔上就可以看出耶律宗真对他的礼遇有多么的深厚。这一年的张俭已经是七十九岁高龄了,他虽然已经致仕在家但在朝中的威望仍在,耶律宗真也一直把他当成国宝级的国家元勋来看待。
为了能让张俭给自己出主意,耶律宗真决定纡尊降贵亲自到张俭的家里去做一次拜访。临行前,他特意将自己的御厨派到了张俭的家里,为的就是要让张俭能在自己的家里与当今皇上共享宫廷佳肴的美味,对一个臣子来说,这无疑就是所谓的皇恩浩荡。可是,张俭却推辞了,他请求用自己的家常菜来招待耶律宗真。席间,吃惯了山珍海味的耶律宗真在张俭的这顿家宴面前吃得那叫一个意犹未尽,他就差没把盘子给舔了,但他可不是专程来混饭吃的。他将自己想要南伐之意全盘托出并征求张俭的意见,张俭并没有直接反对,而是向耶律宗真分析了这其中的利弊。
在二人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后,张俭也摸清了耶律宗真想要南伐的真实意图。原来,耶律宗真并非是真的非要从宋朝手里拿回关南之地,这只是他蓄意挑事的一个借口,而且他也知道这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的真实目的其实是想趁着宋朝忙于同西夏交战之际从中为辽国谋取利益和好处。如果能够通过威胁拿回关南之地自然最好,如果不能就要狠狠地敲宋朝一笔竹杠。总之,耶律宗真就是要利用宋朝手忙脚乱的时候趁火打劫。
于是,张俭进言道:“如果陛下不用通过军事手段也能从宋朝那里得到实惠岂不是更好?况且,两国交战必然生灵涂炭且胜负未可知。依老臣之见,陛下不如先派人到宋朝那边去索要关南之地,看看宋朝人会如何作答。如果通过谈判就能让陛下得偿所愿,那又何必劳烦陛下御驾亲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