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无上的真理,他是具有绝对权威的西夏皇帝,所有西夏人都唯其马首是瞻。
我个人并不准备在这方面指责赵祯,但事实上正是他身上这种所谓的开明和民主导致了宋朝在宋夏战争里接二连三地一败涂地。国家大政的制定和施行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可如果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一锤定音,那么千百个人就会有千百种声音,到头来的结果就是鸡毛飞了一地,该做的事却一件也没做。
所谓的民主如果只是争而不决或争而无果,那这就不是民主,而是在扯淡,是在开茶话会。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这就更是一场灾难,没人敢于拍板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是群龙无首或是一只无头的苍蝇。赵祯作为帝王理应引领宋朝的前进,他就该是那个龙头,可是很明显的是,在这个节骨眼上他所谓的“仁”以及他所谓的“开明”让他这个九五之尊形同虚设。相比李元昊在国家处于征战时期的杀伐决断,赵祯在这方面被甩了不止十条街。
再来反观此时的西夏。
李元昊通过自己用重金组建的谍报系统对宋朝这边所发生的一举一动几乎都了如指掌,不论是开封的皇宫和东西两府的衙门,也无论是还是陕西各路大员的帅府或是京兆府的官署,这些地方所做出的每一个涉及到西夏的决定都能迅速地传到他的耳朵里。
往具体来说,李元昊知道宋朝的那些主要官员们对宋夏战事的态度和方略,也知道宋朝一直都在谋划着要对西夏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出兵行动,更有甚者,韩琦的四路出击合力攻夏以及范仲淹力主招抚不可轻易发兵这类属于绝密级的情报也被李元昊知道得一清二楚。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真正把这句话深刻领会和运用的并不是自诩为华夏正统的宋朝,而是被宋朝所鄙视的蛮夷之国西夏。
在综合分析了此时有关宋朝的所有情报之后,李元昊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他再次动了要御驾亲征的念头。宋朝的皇帝每次御驾亲征从起念到最后出发往往是几个月的时间,但李元昊不是这样,一来是因为他想做的事一旦决定了就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拦,二来则是因为以骑兵为主的西夏军队所具备的良好的机动性,只要他李元昊愿意,那么他甚至可以起念的当日就跨上马背带领大军直扑宋夏边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公元1040年的岁末,摆在李元昊面前的事实是宋朝正在积极准备向他开战,而且听说宋朝是要四路出击。这并没有吓倒李元昊,他反而对宋朝分路出兵的计划感到庆幸,相比于此,他倒是更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