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一系列重要的人事任命中并无此二人的名字,但有一点却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张元在公元1041年的宋夏好水川之战爆发时就已经是西夏国的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这三个官职意味着说明了什么就无需在此多言了吧?
不久之后,张元在公元1041年5月更是被李元昊封为了西夏的相国(请注意,是相国,而不是丞相,更不是宰相),他在西夏国内的地位就此仅次于李元昊本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的是,不管张元是否参与了西夏的建国过程,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参与了李元昊时期西夏对宋的整个战争过程,甚至可以说他才是整个宋夏战争时期西夏方面的总指挥。
关于张元,我们暂且言尽于此,而对他,我们也在此无需浪费过多的口舌。需要特别说到的一点是,十多年后,宋朝官方正是在得知张元是因为屡屡在殿试中落榜才转而改投靠李元昊而决定改革殿试制度,具体的改革措施就是,只要你进入了殿试的环节就能稳稳地会被国家录取为公务员。
这里再当一回事后诸葛亮,如果在张元投靠李元昊之前就有了这个政策,那么西夏和宋朝的历史以及整个宋夏战争的结果和过程可能都将被改写。然而,世间之事并没有如果,也无可回头。说来说去,张元虽然在当时的北宋遭到了无数读书人的唾弃和鄙视,但有很多人其实都应该要“感谢”他。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陕西经略安抚使夏竦的两位副手身上,也就是主管鄜延路的范仲淹以及主管泾原路的韩琦。我们无需在这里过多提及范仲淹,关于他此前的人生道路我们基本上交代得很清楚了,这里想说的是韩琦。
相对比于范仲淹那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以及饱含蚀骨之痛的精神与心灵的蜕变,韩琦这一生到目前为止可谓是顺风顺水且是十足的人生赢家。韩琦十九岁科场及第,而且还是仅次于状元的榜眼,然后就直接当上了副市长级别的淄州通判,这事放在如今简直令人无法想象。在此后的十余年时间里,韩琦在淄州为官三年,然后又为母亲守丧三年,丁忧结束后他继续在仕途上一路高歌猛进。脱下孝服之后他直接就去了京师开封府做副市长(开封府推官),不久之后又被升任为知谏院从而掌理大宋的谏官系统。此时的韩琦还不到三十岁,但他在权力和影响力上已经成为了与御史中丞几乎平级的朝廷高官。
也就是在这期间,韩琦成了让所有的大宋官员都谈之色变的“煞神”,他上可纠正皇帝的言行,下则可弹劾文武百官,而被他一本参倒的大小官员更是不胜枚举,这其中最具有轰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