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则是死战突围才得以保全了性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鄜州当地的官员在第一时间将黄德和的话呈报朝廷,赵祯闻讯大怒,他立即下令包围了刘平在京城的府邸并准备将刘家老小全部治罪。天章阁侍读贾昌朝和知谏院富弼赶紧前来给赵祯降火,他们提醒赵祯在事情没调查清楚之前最好不要太过激动,想当年汉武帝就曾因为误杀李陵的家小而追悔莫及。除了这些言官,另一个站出来为刘平说好话的人就非同小可了,此人正是知枢密院事夏守赟,他不但为刘平担保其绝不会投降李元昊,而且还主动请求自降为帅前去西北主持攻守大局。
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宋夏正式开战之前,同样是掌管枢密院的一代名将王德用也曾请求自降为帅前去讨伐李元昊,可他不但没有如愿以偿,反而没过多久就被道德楷模孔道辅等一帮文官集团的人从背后出黑脚给踹出了枢密院。王德用不但带不了兵,就连枢密院都别想待了,只能去地方当市长。可是,夏守赟就不同了,他的请调报告打上去没几天就得到了批复:特命夏守赟为宣徽南院使、陕西马步军都总管、陕西经略安抚使。这些官职和头衔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夏守赟从这一刻起就是陕西四路的军政一把手,范雍和夏竦都得听命于他。
这其中原因何在?是因为夏守赟比王德用能耐大?开玩笑!问题就在于无论是赵祯还是文官集团的人都认为是王德用能耐太大以及在军中的威望过高,如果让王德用过去掌管了陕西四路的军政大权尤其是将近二十万的军队,那么一旦王德用生出二心就将有分疆裂土的危险,可是夏守赟就不同了。这个人虽然本事不大,威望也不高,可正因如此他才忠心,这样的人用起来也才放心。至于战事的胜败,国家的祸福,军民的生命,这些统统都比不上统治地位的稳固,防家贼胜于防外敌是宋朝延续始终的一项国策。不到万不得已,王德用这种人一般是不会有机会再次拿起刀枪的,关于这一点,澶渊之盟时的一代名将李继隆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那么,既是如此,夏守赟是不是就一定会得到赵祯百分百的信任呢?当然不会,武将需要提防,文官同样不能放过,尤其是在战时就更是如此。宋朝的国策就是一个防:防武将作乱,防文官专权,防百姓聚众,防外敌入寇,总之就是各种防。与夏守赟一道前往陕西的还有两个人,而且还都是太监:张德明和黎用信,这两人的职务是陕西“都大管勾走马承受公事”,也就是说这两人有权力知晓前方的一切大小机密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