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西,一条僻静的小巷内。
李三婶扛着一个不大的米袋,脚步却走得虎虎生风,脸上的皱纹,都因为那抑制不住的笑容而舒展开来,仿佛年轻了十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她刚走到自家门口,就看到隔壁的邻居,那个平日里见了谁都点头微笑的徐秀才,正一脸复杂地站在自家门前,望着巷子口的方向,眉头紧锁。
“哎哟,徐秀才,你这是做什么呢?”李三婶把米袋往肩上颠了颠,大着嗓门喊道,“你还在这里站着?快去买米啊!再不去,可就真没了!你看看我这袋新米,足足两斗,你猜花了多少钱?才五十二文!五十二文啊!够我们娘俩,扎扎实实地吃上一个月了!”
被称为徐秀才的年轻人,名叫徐彦,此刻他的脸,一阵红一阵白。
作为一名读书人,他有着读书人的骄傲与矜持。
尤其是在大儒贺舟,因为弹劾余瑾,而被下狱抄家之后,整个京城的士林,都弥漫着一股对余瑾同仇敌忾的气氛。
在他们口中,余瑾是“酷吏”,是“权奸”,是打压读书人的刽子手。他们私下里聚会,无不对其口诛笔伐,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去买他余瑾施舍的“平价粮”?
这在徐彦和他的同窗们看来,无异于一种背叛,一种自甘堕落,是主动向那个奸臣低头!
士可杀,不可辱!
大丈夫,岂能为五斗米折腰?!
可是……
屋里,传来一阵压抑的、苍老的咳嗽声,那是他年迈的母亲。
徐彦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空瘪的钱袋,里面只有不到一百文钱,那是母亲省吃俭用,连药都舍不得吃,给他攒下来用作笔墨纸砚的。
他想起了前几日,家里断粮,母亲将最后一把米,混着野菜熬成清可见底的稀粥,全都推到他面前,自己却只喝那野菜汤的场景。
所谓的风骨,所谓的矜持,在母亲那双充满慈爱与期盼的眼睛面前,在自己那不争气的、咕咕作响的肚子面前,忽然变得那么可笑,那么苍白无力。
李三婶看他不动,又热情地劝道:“你这孩子,脸皮薄!这有什么的?这粮食是余大人放出来的没错,可那也是圣上点头的啊!是朝廷的恩典!是给咱们全京城老百姓的!你不去买,难道就眼睁睁看着你娘饿肚子?”
“圣上的恩典……”
徐彦喃喃地重复着这句话,仿佛找到了一个足以说服自己的台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