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导航已经标注出新坐标——那里是某位人大代表名下的家庭农场。
当夜,镇值班室的传真机突然吐出邻省环保简报。李婷用紫外灯扫描纸面,在空白处发现几行压痕:“建议比对提案坐标与历史污染区”。她的电脑屏幕上,二十年前的土壤检测报告正与卫星地图叠加,深色斑块与政策试点区形成诡异的重合。
“走正规渠道上报。”陈凡在晨会上坚持。镇长茶杯盖磕在桌面的声响格外清晰:“小陈啊,跨部门协作要注意方式方法。”会议室窗帘突然被风掀起,窗外那辆黑色轿车仍停在老槐树下,挡风玻璃后的通行证若隐若现。
三天后,县纪委突然调取农机补贴台账。陈凡配合交接材料时,发现某本账册的装订孔有重新穿线的痕迹。李婷借整理档案的机会,用执法记录仪拍下内页——被撕掉的正是涉及家庭农场的运输单据,残存的纸茬上粘着暗蓝色漆料。
事情在秋分这天迎来转机。省环保督察组的公务车直接开进镇政府大院,带队的副处长抖开文件:“你们反映的情况,和正在查办的系列案件高度关联。”陈凡递上准备好的材料汇编,塑封封面在阳光下反射出虹彩——那是他特意保留的文件流转痕迹。
当夜,镇档案室的灯亮到凌晨。李婷将加密U盘插入电脑,二十年的政策变迁时间轴跃然屏上。某个关键时间节点的文件页脚,总会出现相同的打印瑕疵——那是某台老式打印机的定位齿轮磨损特征。
“明天该去供电所查电费了。”陈凡合上满是茶渍的记事本。最后一页记着家庭农场近五年的用电量,峰值总在政策文件出台前夜出现。窗外,那辆黑色轿车终于发动离开,尾灯在拐弯时照亮路牌上的反光漆——颜色与危废运输车的警示标识完全相同。
晨雾未散时,县纪委的同志已经等在办公室。陈凡提供的电费清单上,红笔圈出的异常数据连成陡峭的折线图。李婷同步展示企业用电与政策发布的时间关联性分析,曲线波峰精确对应着每次试点区域调整。
三天后的通报会上,投影仪将证据链投射成环形图表。陈凡坐在后排,看着自己整理的线索被编入正式案卷。当提到“基层同志及时报告”时,会场突然断电,应急灯亮起的刹那,他看见前排某位参会者的笔记本封面,烫金字样与三年前的环评报告如出一辙。
散场时,李婷碰了碰他胳膊。公告栏新贴的督察组联系方式旁,有张泛黄的《农机安全操作规程》,落款处某位已故领导的签名,与提案附件的笔迹鉴定样本存在87%的相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