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慢慢的走了过去,还没有靠近,就被执勤的哨兵拦下。
她只得停下脚步,不过这个距离,已经足够她听见窑洞内的声音。
“隐之,虽然德华同志一直给我们支援,但终是无根之水,只能解一时之渴。”
“而且现在他自己也有部队要养,可能以后......”
经济困难一直都是红军面临的主要问题。
这里土地贫瘠,人口稀少,红军在这里的生存条件极为艰难。
而且为了抗战,红军的队伍不断扩大,后勤供应变得更加困难,战士们的生存变得愈加艰难,甚至有些部队出现了严重的饥饿状况。
“少山,长征那么困难的时候我们都过来了,现在条件好多了,我们可以的。”
“我也相信战士们不会叫苦,但看着大家伙忍饥挨饿,心里很不是滋味。”
“让大家不训练时都分赴农村,和老乡们一起生产建设。”
“明儿个我们也去,我就不信了,土地在那里,还刨不出金娃娃......”
“也只能如此.....”
对此,少山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好在社会各界还有许多如同魏子昊一样的爱国人士给他们捐钱捐物,让他们在外部围剿中不至于断粮。
虽然现在是在共同抗日,但西北红军同时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国府指挥的中央军、东北军、17路军、阎锡山军以及马家军组成封锁网,对红军进行围剿和封锁,使得红军的处境更加艰难。
再加上内部矛盾、地理环境限制以及装备和补给不足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军的团结和战斗力。
尤其是在陕北地区 , 张学良的东北军和胡宗南的部队对红军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前年红军的西路军几近全军覆没,就是在河西走廊遭遇了马家军的顽强阻击。
这一年,在魏子昊的武器和药物支持下,元气稍有恢复。
但险峻的地理环境,也对西北红军的发展造成了巨大限制。
红军在此地缺乏地理优势,难以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这也是为何日军能步步逼近,逐渐蚕食地盘的原因。
“少山,你觉得德华同志选择孤身一人去西北战场,是想做什么?”
“他不是说了吗?打鬼子!”
“可是他一个人,力量再大,在群体战争中的作用也微乎其微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