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河内温县的孝敬里有座三进院落,青瓦白墙下,十五岁的司马懿常独自坐在廊下,对着竹简上的《孙子兵法》出神。他的祖父司马儁曾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官至京兆尹,这样的官宦世家,本该让他安心读书入仕,可窗外的世道却像打翻的墨砚 —— 黄巾起义、董卓乱京、诸侯割据,天下分崩离析的画卷在他眼前徐徐展开。
某夜暴雨如注,司马懿合卷望向天际,见北斗歪斜,心下一惊。父亲司马防恰好路过,见儿子凝视星空,便问:“吾儿观星何为?” 少年正色道:“紫微垣暗,天市乱流,此天下将乱之兆也。” 司马防心中暗惊,却不动声色:“乱世之中,当以何为?” 司马懿低头抚过案头的《尚书》:“昔伊尹耕于有莘,吕望钓于渭水,皆待明主而兴。儿虽不才,愿效前贤。”
建安六年(201 年),郡里推举司马懿为上计掾,这是他第一次踏入官场。此时曹操已迎汉献帝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听闻司马懿之名,便发下征辟令。二十三岁的司马懿却做出惊人之举 —— 称患风痹,卧床不起。
曹操不信,派密探夜入司马府。月光透过窗棂,照在司马懿僵直的身躯上,密探的刀尖几乎抵住他咽喉,他却屏息凝气,眼睫不动分毫。直到密探离去,他才长出一口气,背后冷汗已浸透中衣。弟弟司马孚担忧道:“兄长为何拒曹?” 他凝视窗外摇曳的烛火:“汉室将倾,曹氏虽强,然观孟德之性,多疑而好杀,此时投身,必为所制。”
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任丞相,再次征辟司马懿,且明令使者:“若复盘桓,便收之。” 司马懿坐在书房,望着案头曹操的手令,笔尖在竹简上刻下深深的痕迹。此时的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再无躲避的可能。他长叹一声,对司马孚说:“今日出山,非为曹氏,为天下苍生耳。”
初入丞相府,司马懿被任命为文学掾,与太子曹丕相识。曹丕常邀他谈论兵法,一日问:“若身处乱世,当如何自处?” 司马懿凝视曹丕眼中的野心,缓缓道:“夫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昔姜子牙八十遇文王,管仲囚车见桓公,皆因时也。今明公居储君之位,当广纳贤才,收揽人心。” 曹丕击掌称善,从此引为心腹。
建安二十年(215 年),曹操征讨张鲁,司马懿随军入汉中。望着层峦叠嶂的蜀地,他向曹操进言:“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未附,若趁此进兵,益州可定。” 曹操却笑道:“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乎?” 一句话堵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