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他捧出糙米饭待客,孙权尝了一口,喉咙发紧:"卿为侍中,何至如此?" 是仪擦拭着斑竹笔:"某本寒士,得陛下厚恩,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 次日,宫中送来钱粮,却见他正将俸禄分发给寒门学子 —— 他的屋舍,始终只有容身之地,而心中所容,却是东吴的万千黎民。
汉献帝兴平二年(195 年),吴郡官邸的书斋里,十四岁的胡综正为孙权研磨,墨香混着窗外的桂花香。孙策刚在丹杨募得精兵,孙权却捧着《孙子兵法》皱眉:"伟则,此句 ' 兵贵胜不贵久 ',如何解?" 他指着竹简上的批注:"昔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正是贵胜不贵久。"
孙策薨逝那晚,胡综守在孙权帐外,见其深夜痛哭,乃效仿古人作《励志篇》,以绢帛书之悬于帐中。次日,孙权抹去泪痕:"伟则,孤赖卿等辅翼。" 从此,这个汝南少年,成为孙氏政权最年轻的幕僚。
黄武八年(229 年),夏口的江风掀动胡综的衣袖,他望着江心浮现的 "黄龙",提笔在木牍上疾书:"明明大吴,实天生德,神武是经,惟皇之极......" 这篇《黄龙大牙赋》,让孙权的祭天仪式凭添威严,更让蜀汉使者惊叹 "东吴有大手笔"。
蜀使来盟,孙权命他草拟盟文。他夜坐案前,斑烛摇影,忽忆起十年前随鲁肃赴荆州的情景 —— 那时写的是战表,此刻写的是盟书,笔尖竟有些颤抖。次日,盟文读至 "汉吴既盟之后,戮力同心",诸葛亮击节叹道:"胡伟则之笔,可当十万雄兵。"
黄武七年(228 年),皖城的密室内,胡综盯着案上的三封伪降书,对贺齐笑道:"曹休素骄,必中此计。" 他模仿吴质的笔迹,在绢帛上写下 "河北可席卷而南",故意在落款处留下半枚模糊的印泥 —— 那是他暗中搜集的魏将印泥痕迹。
当曹休的十万大军踏入石亭,胡综站在高处望着漫山旌旗,忽然想起初入江东时的窘迫。如今,他的文诰能乱敌心,他的谋略能破敌阵,正如孙权所言:"伟则左手持笔,右手握刀,真吾之张良也。"
赤乌三年(240 年),建业宫的庆功宴上,胡综已微带醉意,忽然击筑而歌,唱的是当年随孙策渡江时的战歌。左右欲扶,他却推开:"当年在袁术帐下,何曾敢纵声高歌?今日得遇明主,当尽欢!" 孙权笑着递过酒杯,见他衣带上还别着那支旧笔 —— 那是孙策亲赐的,随他征战多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