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家围得水泄不通,喊着:“交出太子,替我们报仇!” 召公看着太子那张和厉王相似的脸,想起二十年前劝谏厉王被斥的场景,又想起自己儿子召伯虎天真的笑容,心一横,把儿子叫到跟前:“虎儿,你愿意替太子死吗?” 召伯虎虽害怕,却咬着牙点头:“父亲教导我,忠君报国,死得其所。” 召公老泪纵横,把儿子推出门去,转身对太子说:“躲好,将来做个好王。” 太子躲在夹墙里,听着外面的哭喊声,指甲深深掐进掌心,把召伯虎的面容刻进了心里。
厉王逃走后,周朝进入 “共和行政” 时期。关于 “共和”,史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共伯和执政,另一种说召公、周公二相联合执政。根据《竹书纪年》和青铜器铭文推断,后者更可信 —— 周王室卿士制度成熟,怎会让外姓诸侯掌权?召公周公每天坐在朝堂,左边放着厉王的苛政竹简,右边摆着百姓的请愿书,逐条废除 “专利法”,开放山林川泽,还让各诸侯国派代表参与议政。召公每次路过当年儿子被杀的巷口,都要停留片刻,对着空气说:“虎儿,你看,百姓又能笑出声了。”
共和十四年,厉王在彘地病死,太子静也从少年长成了青年。召公周公带着诸侯,在宗庙里举行即位大典,太子静摸着召公递来的玉圭,突然跪下:“当年若非召公舍子相救,静早已是枯骨。这份恩情,静终身铭记。” 即位后,他改元宣王,重用召公后代,把荣夷公的党羽全部贬去守王陵,还亲自到千亩举行 “籍田礼”,虽然动作生疏,却让百姓看到了诚意。可惜千亩之战,因他不听虢文公劝谏,轻视农耕,被姜氏之戎打得大败,他蹲在战场上,捡起断戟,想起召公之子的血,喃喃道:“农桑才是根本,寡人错了。”
战败后,宣王决定 “料民于太原”,也就是统计人口补充兵力。仲山甫反对:“百姓不是圈里的牛羊,随意清点会让他们恐慌!” 宣王却坚持:“南国之师败了,王室需要兵力。” 其实他心里清楚,连年征战早已让百姓苦不堪言,但看着日益衰微的王室,他没得选择。当统计员回报人口数字时,他盯着竹简上的 “男丁十万”,想起厉王时期的暴动,对身边的召公后人说:“当年厉王失了民心,寡人不能再失。统计归统计,赋税减半,再开仓放粮。”
从共王贪美灭密到宣王中兴,周王室的故事像一锅熬了百年的老汤,有密康公的贪婪酿成的苦,有厉王暴政煮出的辣,也有召公舍子的悲壮咸。密康公的悲剧并非偶然,在那个宗法制度森严的时代,“德” 与 “位” 的平衡如同走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