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投入产出比差距很大的工程,但是我们登莱青地区的官员也很清楚,时候对民力的使用,是为了百姓安定下来有更好的生产环境。其实相比于很多饱读诗书的人,百姓才是最聪明的,他们知道做什么是好的,做什么是坏的。哪些做起来会对自己有利?水利设施建设确实是一个花费时间长,见效慢的过程,不过相比于大明其他地方,登莱青三府百姓参加水利建设的积极性还是很大的,毕竟现在建立的每一条灌溉渠未来都会将水引到自己家的田地,而且我们不同于其他地方。登来青三府的各种基础建设都会提供粮食与工具,虽然说到底是为了自己,不过百姓也不能空着肚子去干活儿吧。而且修建水渠和这种工程的工具对百姓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们不仅提供伙食和工具,而且对于那些工作积极的队伍也会有奖励。”导游看着热火朝天的工地,那脸上担忧的表情反而变得有些欣慰。
众人离开这段工地之后继续向东走,看着随风转动的风车。袁崇焕的副手对着风车询问:“那里是不是你们口中所说的合作社。”
导游都没有看副手指的方向,他很清楚这里确实有一个合作社,合作社比较标志的一个建筑就是风车,“确实那里就是这附近几个。村庄和农场的合作社,这位相公看到的就是合作社使用的风力磨坊。登来青三府粮的百姓的税收是一成半的定额,但是百姓种出来的粮食。如果要出售,必须出售给官府,登莱地区一直在稳定粮食价格,从万历末开始到现在登莱地区的粮价没有任何变化,百姓除了将一部分粮食出售给官府之后,剩下的粮食自己使用就需要用到磨坊,而风机磨坊的收费低廉,一些家里没有磨盘的家庭就会来这里。”
看着铺设了石块儿硬化平整过的小路上,一个赶着牛车的老人车子上放了几个木桶还有一个包裹起来的杂货。导游开口解释:“这个应该就是刚刚磨房拿过来的面粉,还有在供销社买的一些商品。马上过年了家里总要吃点平常不舍的。”导游解释到。
不过既然已经来到了这里,袁崇焕还是决定要进去看一看。掀起厚重的门帘,屋子里一股热气让袁崇焕的身体感觉到了一阵温暖。
屋子并不算大,但是正中的柜台后坐着一个年轻的姑娘,柜台后面是一排排摆放整齐颜色亮丽的货物,姑娘正在柜台上擦拭着一个同志的小物件儿。导游一眼就看出了那个东西,那是青年团特有的徽章,这是一个是圆形的和硬币一样大,铜浇筑铸造的,上面的花纹正中间是一个书本轮廓,书本轮廓没是一个锄头和铁锤交叉下面横放着一支毛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