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怎讲?”袁崇焕好奇的询问。
“袁大人不知道您是否亲自下地干过活,在我们三府有一句很流行的俏皮话,擅长种地的人和擅长读书的人一样可贵。”导游说完这句话,袁崇焕沉思不语点了点头。
“粮食或者其他农产品的生长基础无非就是好的田地加上灌溉和土地肥力。但是如果要让土地能够产出更多的东西那就需要一个好的庄稼把式。而普通百姓其实并不擅长这件事情,所以在灯莱青三府。有土地的人都是有种地能力的人所有。”导游解释着。
“那没有土地的人呢?”袁崇焕接着询问。
导游说着指向远处类似于村落的一片区域:“自陶大人作为登莱巡抚起,我们一直在搞公有制的农场。也就是通过农业学校出来的优秀人才与那些没有种地技巧的百姓进行培训,会经历三年的时间,根据百姓的能力确定其种植粮食还是经济作物,再经过考核之后对土地进行分配,其实那些有种地经验并且有土地的百姓会自发的建立这种集体的农场。毕竟现在大名的天气实在是太恶劣了,单个农户的能力确实不如团结起来应对灾害的能力要强。”导游解释着。
“那老夫还有两个问题,剩余的土地不会搁置下来,而那些确实擅长种地的人也要吃食。”袁崇焕还是问题满满。
“粮食一直都是我们最大的需求,所以适合种植粮食的区域一直在开垦,我们也在扩大粮食的种类,小麦,大麦,玉米,土豆,番薯都在做,那些不适合种植粮食的区域都种植了各种经济作物。而不适合种地的百姓也是有去处的,比如养殖业和采摘行业。我们登莱最大的投入是公有制的各种厂,譬如农场,纺织厂,加工厂,这些出来的产品用来和登莱地区的商人贸易,通过贸易商人将粮食送入登莱地区。”导游倒是不厌其烦的解释。
“商人逐利,你们怎么保证商人和登莱的合作?”袁崇焕又问了起来。
“袁大人,商人需要的最重要两点是营商环境和产品质量,我们登莱的营商环境放眼大明应该也算数一数二吧。产品质量,我们以质量和待遇挂钩,好的商品我们奖励,不合格的商品我们惩罚。其次,我们给商人们提供的员工素质也非常高。您清楚的在大名读书确实可以实现自己地位的提高,但是这确实只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很多读书人其实并不能取得功名,而因为读书而导致的家庭贫苦,确实实实在在会出现。所以在登莱青三府我们雇佣大量读书人对进入灯来的。难民进行文化教育教他们读书写字。所以很多其实进入这些商人的工厂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