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恢复开中法。这是本院这几个月清点的耕地图册,请御史审核。”
大明王朝的任何工作都做得非常细致。再小的一块耕地都画了形状,注明了耕地等级、年产量、面积、田主、地点、东南西北的方位,在户部或兵部的档案里清清楚楚。但是这么细致的档案只在极其的特殊情况下才有参考价值。
现在就是特殊情况,清军御史接过账册,十几名府、县、都司的相关官吏点头哈腰,引导清军御史前去清点土地。
杨一清知道萧鸣凤是杨植举荐的,正在在大同试点恢复开中法,便没有过问屯田的事:“听说大同兵变的首领和不少士兵,都跑鞑子那里去了?”
“好叫相公得知,那郭巴子等三名首领,西渡黄河跑到陕北,跟着白莲教首领李福达从府谷又穿过黄河去了塞外。
另外第三次大同兵变,吉囊率兵接应叛军,接走数百人。现在跑出去的乱兵都在板升城。”
杨一清苦笑了一下:“胡汉两边都是这样。咱们这边活不下去的人跑鞑子那里去,鞑子给他们地,给他们奴隶,让他们种地。现在辽东的女直、草原上的鞑子、哈密的回贼、海西的西虏都在招徕汉民种地。
鞑子那边的活不下去的人跑咱们这边,给将官士绅当亲军当家丁卖命,又忠诚又便宜又好用。辽东将官的亲兵是女直人朝鲜人,东南将官的家丁是倭人,西北将官的侍卫是鞑子回贼,西南将官的护卫是山蛮。
两边的苦哈哈只要胆子大,跑到对面都能过上好日子,你说这是什么事!”
杨植沉吟一下回道:“其实这个事对大明不利。蛮夷跑过来的只能卖自己的烂命,只对将官有益;而我们这边跑出去的可以教蛮夷匠作、农耕、用兵,对他们整体有益。只恐华夏复晋、宋以夷代夏之故事。”
杨一清叹口气道:“杨掌院、姚侍讲,你们都是三鼎甲,大明最聪明的人,这次跟老夫到西北,看看有什么办法!”
因陕甘宁催得紧,杨一清并未在大同多停留,次日即带队西渡黄河来到延绥镇。
延绥镇总部设在榆林,杨一清挂兵部尚书和左都御史衔总制陕甘宁三边,到了这里才是真正属于杨一清的辖区。
杨一清一到榆林就召见延绥镇将领开会,杨植则前往府谷拜见王琼。
“三年前若无晋溪公,晚辈可能被杨廷和安上江彬余孽罪名打入大牢削去功名,请受小子一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