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不是嫡母,亦得以与先帝合葬。
总之大明王朝的礼法实践起来非常神奇,似乎是没有对错,纯纯的闹中取胜,谁不屈不挠闹到最后谁就有理。
众大臣回想一下前朝旧事,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们心太软,把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才使皇帝对我们蹬鼻子上脸!
不能再迁就这个十八岁的娃娃天子了!他已经怕了!他躲着不见我们,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你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今天就是十五!
翰林院编修王元正、六科给事中张罛等十几名少壮官员挺身而出,站在金水桥南边把路一封,高声喝道:“今天在场诸君,哪位敢不努力争取正义,我们大家就一起当场打死他!”
众大臣一起看向吏部左侍郎何孟春、兵部尚书金献民、大理寺少卿徐文华,此三人皆是御史出身,为人耿直,于在场大臣中的级别最高,正是众人的主心骨。
何孟春久历庶务,见识才能比翰林、给事中这些不接地气的官员高太多,遂大声喝道:“无组织无纪律,成何体统!我们是大明精英,岂能如大同乱兵一样乱哄哄,比流寇都不如!
大家按部门排好队,统计清点人数,整齐有序去左顺门抗议!”
不能在承天门前闹,有失国体;左顺门是大臣入宫、受诏之门,适合闹事。
众大臣不禁羞惭,依令而行,分别按翰林院、六部、科道、寺监司的地位档次排好队伍,各部门推举一名领头队长。
翰林院逼格最高自然排第一,翰林以杨慎为队长。何孟春数了一下翰林,除了个别学士外全部到齐,便问道:“怎么苏州名士衡山先生没有来?他若是来了,以他在江南道的名望,可以为此行壮声色不少!”
徐阶排翰林最末,答复道:“衡山先生胳膊跌伤尚未痊愈,不能面君。”
众大臣经清点共计二百二十九人,按部门排列之后,气势一下就上来了,人人威武,队队雄壮。何孟春喝一声令向右转,各部门官员沿着紫禁城城墙,齐齐整整向东边的左顺门而去。杨慎身为翰林队长,走在二百二十九人的最前头。
此时正是巳时。
大同围城的辽营、朔州营、应州营,分别自大同城西、南、东三个方向,呐喊着向大同发起进攻。
大同镇下朔州营、应州营的指挥使对大同城防门儿清:大同守军哪怕把城门大开都不能贸然冲进去,否则十成十在瓮城里就会被关门打狗。随便几名守军向瓮城丢万人敌,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