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屏幕上游走,数据流如瀑布般倾泻:"传统加密算法在量子纠缠面前就像纸糊的窗户。这些犯罪分子利用量子比特的超距关联,在不接触目标系统的情况下完成操控。"她调出一段模拟视频,两个相隔千里的量子比特在没有任何物理连接的情况下同步翻转,"就像在南极拨动开关,却能点亮北极的灯泡。更可怕的是,他们可以同时控制成百上千个节点,形成量子攻击矩阵。"
"而且他们修改的不是现有数据,"陆琛的声音低沉,他调出东京电力系统的架构图,蓝色的数据流突然在某节点扭曲成诡异的漩涡,"是直接干预了系统运行的物理状态。看这里,在系统崩溃前的0.3秒,所有服务器的量子位出现了同步震荡。"他放大的波形图上,每个峰值都精准得令人毛骨悚然,"这不是随机攻击,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定点打击。他们甚至预留了后门程序,一旦我们尝试修复,就会引发二次攻击。"
苏瑶的呼吸一滞。这种同步震荡是量子纠缠的典型特征,但要实现对整个城市电力系统的量子操控,需要的算力和技术远超当前公开的科研水平。她迅速调取全球量子研究机构的数据库,瞳孔猛地放大:"三个月前,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量子通信实验室发生设备失窃案,丢失的正是能产生大规模量子纠缠态的核心部件。那批设备理论上可以构建出覆盖大洲级别的量子网络。"她的全息投影切换成犯罪地图,红色的线条从新加坡辐射向全球,"他们用了三个月时间,把科研设备变成了末日武器。更关键的是,这些设备需要极其复杂的组装技术,背后一定有专业的科研团队支持。"
案件的脉络逐渐清晰,但新的疑问接踵而至。犯罪分子是如何将失窃的设备组装成犯罪工具的?又为何选择东京、巴黎这些城市作为目标?陆琛和苏瑶决定兵分两路,苏瑶带队追查量子设备的流向,而陆琛则从受害者中寻找共同点。在东京一家高端医疗器械公司的会议室,消毒水的气味混合着技术总监紧张的汗味,墙上的世界地图被红色图钉标记得密密麻麻。
"被盗的不仅是技术文档,"技术总监擦着冷汗,展示着空荡荡的保险柜,"连我们用于测试的原型机也消失了——那上面搭载着全球首个量子安全芯片。"他调出监控录像,画面里黑衣人的动作如同机械般精准,在监控盲区突然出现又消失,"最诡异的是,所有安保系统都没触发警报,就像他们是穿墙而入的幽灵。更可怕的是,我们的实验数据显示,芯片在被盗前已经被植入了未知的量子程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