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核心算法,宣纸上的蝇头小楷与电脑屏幕上的二进制代码形成奇妙的碰撞。
研究小组的首次会议在布满白板的会议室举行。陆琛将智能警徽投影放大,金属表面的量子点阵列闪烁不定:"我们的目标分三步走——建立量子加密通信网络、开发量子安全认证系统、设计量子防窃听设备。"苏瑶调出全球犯罪热点地图,红色区域如燃烧的火焰:"现在,每秒钟有1.2万次针对金融系统的量子攻击尝试。"白板很快被公式和图表覆盖,空气中弥漫着咖啡与马克笔墨水的混合气息。角落里,沈明远默默在笔记本上画着量子态跃迁示意图,林婉清则用激光笔在全息投影上不断标注着通信节点。
然而,实验室的现实远比会议桌上的蓝图残酷。首次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就遭遇滑铁卢:精心制备的纠缠光子对,在传输不到一公里后便失去关联性。沈明远盯着示波器上杂乱的波形,镜片后的眼睛布满血丝:"环境噪声干扰比预想大三个数量级,就像在菜市场里听悄悄话。"林婉清提议在光缆外包裹超导体屏蔽层,却发现低温环境导致量子态提前坍缩。那段时间,实验室的垃圾桶里堆满揉成团的实验报告,走廊的夜灯常常亮到天明。有次凌晨三点,苏瑶看到周正国独自在实验室,对着《九章算术》喃喃自语,试图从古代数学智慧中寻找灵感。
最棘手的挑战来自量子比特的脆弱性。周正国的团队尝试用量子态编码身份信息时,发现任何观测都会导致量子态改变。"这就像在黑暗中数萤火虫,"他举着实验样本苦笑,"数的动作本身就会让萤火虫熄灭。"为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连续三周泡在实验室,尝试用核磁共振技术稳定量子态。有天凌晨,当实验设备突然发出异常警报,苏瑶冲进去时,发现林婉清正趴在仪器上打盹,头发被静电吸在量子腔体外壁上,而沈明远仍在反复检查实验参数,嘴里念叨着:"一定有办法驯服这些调皮的粒子。"
陆琛则在外部协调中遭遇重重阻力。某跨国科技公司拒绝共享量子卫星频段资源,理由是"涉及商业机密"。他连续七天辗转于北京、硅谷、日内瓦,在科技峰会、学术论坛和政府会议间穿梭。在日内瓦的国际刑警组织会议上,他带着实验室自制的量子加密对讲机,当场与千里之外的苏瑶进行实时通话演示。当屏幕上显示通话全程未被任何第三方截取时,在场的各国代表纷纷投来惊叹的目光。返程航班上,他在经济舱狭小的座位里,用手机处理了17份合作协议,直到手机电量耗尽,窗外的云层被朝阳染成金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