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打着监测站的铁皮墙,发出呜呜的嘶吼,低温让设备的指示灯都显得有些黯淡。但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那些闪烁的代码,通红的手指随时准备敲击键盘。当一组异常的数据流量突然出现,传输速度远超常规数据时,他立刻通知团队,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像一名在战场上捕捉战机的士兵。为了锁定数据来源,他连续三十六个小时没合眼,眼睛布满血丝,却终于在茫茫数据海中定位到犯罪团伙的临时服务器。
陆琛亲自带队前往硅谷,与科技巨头们谈判数据共享协议。在充满科技感的会议室里,巨大的全息投影将犯罪数据可视化模型投射在整面墙壁上,密密麻麻的线条和光点交织成一张令人震撼的网络。"当诈骗AI学会从社交平台抓取用户情绪数据时,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陆琛的声音沉稳而有力,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高管,"而你们,掌握着关键的防线。"一位科技公司CEO推了推金丝眼镜,冷笑道:"开放用户数据会侵犯隐私,我们不能......"陆琛突然调出一段监控视频,画面里一位独居老人因AI诈骗失去毕生积蓄后绝望自杀,"这就是隐私与安全的天平另一端。"经过三天三夜的激烈谈判,他们终于获得了某社交平台五年的脱敏数据,这些数据将成为分析犯罪模式的关键支撑。
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陆琛的演讲引发了轰动。他展示的"犯罪生态演化图谱"将AI诈骗、区块链洗钱、生物特征伪造等新型犯罪,与全球经济波动、政策法规变化编织成动态网络。当屏幕上呈现出某加密货币崩盘事件与跨国诈骗案的关联曲线时,台下的专家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低声的议论声此起彼伏。会后,欧盟刑警组织主动提出共享其暗网监测数据,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邀请他们参与制定全球数字犯罪公约。但在庆功宴上,苏瑶接到紧急电话,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团队安插在暗网的线人暴露,生死未卜。
然而,技术升级的道路布满荆棘。犯罪预测系统在初期频频误报,某次将音乐节的人流聚集误判为恐怖袭击前兆,导致城市陷入不必要的恐慌。社交媒体上,市民们的指责和质疑如潮水般涌来,有人甚至制作了讽刺漫画,将系统比作"瞎眼的警犬"。团队成员们的士气低落到了极点,年轻的技术员小王在办公室偷偷抹眼泪。陆琛在复盘会议上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整整一天,出来时胡子拉碴却目光如炬:"我们需要引入因果推断算法,区分正常社会活动与犯罪预备行为。"接下来的三个月,实验室里的灯光几乎从未熄灭,团队成员们用数百万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