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中国。
然而,这项任务并非一帆风顺。纳粹势力对欧洲的掌控日益严密,情报传递和人员转移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街道上,纳粹的巡逻队如幽灵般穿梭,随时可能发现行动小组的踪迹。情报人员不得不小心翼翼地传递信息,稍有不慎就可能暴露整个计划。他们常常在深夜里,借着微弱的月光,在废弃的建筑里传递情报,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紧张和危险。
许多科学家也对未知的旅程充满担忧,有的甚至拒绝了最初的邀请。一位在化学领域颇有建树的教授,听闻要前往遥远的中国,心中满是顾虑。“我在这里生活了这么多年,对这里的一切都很熟悉,中国对我来说太陌生了,我不知道去了之后会面临怎样的生活。”教授皱着眉头,满脸担忧地说道。他站在自己简陋的实验室里,看着周围熟悉的仪器和书籍,心中充满了不舍和迷茫。
面对这些困难,李虎并没有退缩。他深知,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每一个科学家都可能是人类未来的希望之光。
李虎指示行动小组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一些已经成功转移到中国的科学家的亲身经历,向其他科学家展示中国在科研环境、生活保障等方面的优势。
行动小组迅速整理了相关资料,制作成详细的宣传册和视频。他们通过秘密渠道将这些资料传递给那些还在犹豫的科学家手中。宣传册上印着中国美丽的自然风光、现代化的城市建筑以及先进的科研设施图片,旁边还配有简洁明了的文字介绍。视频中,已经在中国安顿下来的科学家们笑容满面地介绍着中国的科研设施、生活条件以及友好的人民。“这里有先进的实验室,充足的研究经费,更重要的是,大家都非常尊重科学,尊重我们这些科研人员。”一位物理学家在视频中真诚地说道。视频里,展示着宽敞明亮的实验室里摆放着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科研人员们在里面专注地进行着实验。
这些宣传资料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一些原本犹豫的科学家开始动摇,对前往中国避难产生了兴趣。他们纷纷向行动小组询问更多关于中国的情况,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期待。
同时,为了确保科学家们的安全转移,李虎协调了各方力量,制定了详细的营救计划。他召集了军事专家、情报人员、运输专家等各方精英,在一间隐蔽的会议室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我们需要安排秘密的运输路线,避开纳粹的主要巡逻区域。”军事专家率先发言,手指在地图上指指点点,详细地分析着各个路线的优缺点。
“还要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