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方也都是4x2平,现在却变成一个探方一平,总觉得心慌。”
陈文骅道,“万事开头难,总要有第一次嘛,咱们要相信苏老弟,他能够在文章如此大胆的预测并且还获得诸多学者的支持,就说明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当然,任何一次考古发掘都是存在偶然性,没有取到预期的成果也正常,咱们这些年在考古发掘过程之中,走的弯路还少吗?”
他的话虽然是在安慰沈明的,但从最后的话语之中,也表明他的真实态度。
就是对此行不抱太大的希望。
始终患得患失。
苏亦心慌不是担心找不到标本。
他心慌的是,标本找到了,科技水平达不到鉴定不出来。
这就有些蛋疼了。
不管如何,先找再说。
现在都开挖了。
唯一要做的就是坚定大家的信心。
因为是小探方,并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就处理完毕。
剩下就是处理遗物。
这里,苏亦特别交道,“诸位,我再次重申一下啊,咱们考古发掘队,虽然人数少,但我们做的事却是开创国内先河,发掘方式也国内首创,因此,咱们处理遗存的时候必须要精细,必须要将每件取样标本刷净,再分别装入封口塑料袋中,注意,千万不能弄乱,必须要按地层、探方代号、石器、骨器、蚌器、陶片、木炭等类别,用统一规定的字母在袋上详细标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咱们不怕慢,只要获得成果,再慢都无所谓。”
“大家,加油!”
“加油!”
随着他的声音响起来,沈明跟小王俩人都下意识喊起来。
陈文骅楞了楞,也学着他们喊加油。
自从第一天在博物馆大门认错苏亦开始,眼前这个少年给他的惊艳就太多了。
学识渊博就不说了。
在艺术方面,还极具天赋。
之前帮忙绘制的展画,就连馆内的老师傅都赞叹不已。
仅仅如此就算了。
在发掘方案设计方面,更是说说得头头是道。
就在陈文骅担心他是不是赵括的时候,对方却用实际行动来表明,他并非只会纸上谈兵。
不说别的,就说那些细化到各个方面的标本封装塑料袋,就足够说明他的见识不凡。
此外,他此刻,在田野考古发掘方面,他同样也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