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化创建过程并由华南与越泰连接地带的野稻分布和稻作民族的地理的接壤关系,特认定我国的栽培稻种是起源于华南。”
也就是稻作起源“华南说”的最初来源。
其实,游修龄的文章也有引用丁颖教授这篇文章。
因为涉及到稻作起源,就势必会涉及到丁颖教授为中国稻作命名之争。
丁颖教授在这篇文章里面否定了所谓的籼粳只是分别起源于印度和日本的说法,并给籼亚种和粳亚种分别命名为“.及.”
也就是从这篇文章开始,我国从此不再称籼稻为印度型,粳稻为曰本型。
文章很长,根据中国野生稻的地理分布、古籍记载、出土文物以及关于“稻”字的语系等方面的考证,提出稻作起源“华南说”,日本的稻种是由中国传去的。
澄清了中国栽培稻种来自印度的谬误,并指出中国1800多年前已有籼稻和粳稻的分类。
而日本学者加藤,在19世纪20年代把籼稻定名为印度型,把粳稻定名为日本型,这是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应定名为籼亚种和粳亚种。
并从生态学的观点指出,栽培稻种都是由我们的祖先野生稻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和长期的人工选择下演变而来的。
对稻种的起源、演变及生态分类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该研究成果,论证了中国栽培稻种起源于华南,为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演变和生态分类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论文发表后,受到围内外的重视,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
非要说这篇文章,有啥缺点,那就是由于时代的限制。
出土物不多,没法有效支撑丁颖的学术观点,只能从文献去证明。
这也留给苏亦补充发挥的空间。
他就是要从石峡稻作遗存去论述中国稻作起源为“华南说”添砖加瓦。
其实,现阶段的学者观点,都是支持稻作起源“云贵高原”的说法。
原因很简单。
这年头,关注这个问题的学者就苏亦提及的两三个。
李昆声以及汪宁生两位先生的文章都还没发呢。
同样,游修龄旗帜鲜明地支持稻作起源“云贵高原说”的文章也没发。
但应该不远了。
因为他跟陈文骅的通信中,对方曾经提及游修龄也对稻作起源的问题感兴趣,准备写相关的文章。
这一下子,就热闹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