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牛栏以后,在领导的帮助下,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才使这些书免遭大劫。
所以,苏亦很清楚,这批书还存于世,梁老功不可没。
兴趣是被触及记忆,老先生感慨说,“之前,特藏室在创设之初,确实不容易,当年我曾发函全国各地的书商、书店建立联系,请求协助收购农业古籍,只有我出差外地,每到一处,总是把业余时间用在书店里和旧书摊上。甚至,为了丰富馆藏,还想方设法搜集流失到海外、港澳等地的一些珍贵古籍。”
说到这里,老先生继续,“小苏,你要查阅资料的话,现存于特藏室的一部《哈佛燕京学社引得》你可能会用到,这书包括各种古籍索引近70种,是研究我国古籍的一套重要工具书,当初我了解到港台地区尚有此书时,便千方百计设法配购,多方托人求购,购买不到的则设法复印,终于将该书配齐。”
梁家勉先生重磅推荐,苏亦当然不会错过。
不仅如此,对方还说,“小苏,你的文章写好了,要是《文物》不合适发表,你到时候就把稿件给我,我帮你推荐给其他期刊,实在不行的话,再等几个月我们华农筹办的《农史研究》,正式创刊了,也可以发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苏亦突然想起来,再过一年,梁家勉创办的《农史研究》就要创办了,比陈文骅的《农业考古》还要提前一年。
单论学界影响力,梁老肯定比陈文骅更大,这点无容置疑。
现在学界,各个领域的学术期刊都开始复刊或者创刊,农史研究也不例外。
这些年,梁家勉先生就为这事奔走。
现在,能够给苏亦这样的承诺,说明这事差不多就是敲定下来了。
难怪来之前,杨先生望着他,脸色还特别古怪,还问他是不是听到什么消息了。
当时,苏亦没反应过来,原来对方是在指这事。
他真没想要在《农史研究》投稿啊。
甚至,他都没想过要投稿的事情,《文物》版面不够,他就不发。
而且,他连续两篇同一个题材的文章都发《文物》确实不合适。
现在全国文物系统不知道多少人的文章还排着队等待发表呢。
他之前能够成功发表,完全就是蹭着石峡遗址的热度。
现在,在写稻作起源的文章,篇幅肯定更长,版面有限的情况之下,肯定很难发表。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3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