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五十年代,中大迁入康乐园后,由于种种原因,很长时间都没有大扩大建,基本上保持原样。
这种状况一直保持到八十年代。
后来,中大逐年扩招,原有的建筑已经不够用了,校园掀起了建筑热潮。
开发了校园西区及东北区作为教职工和学生的宿舍,又在中轴线两侧新建了一批教学行政建筑。
前世,很多在使用的教学建筑都是八十年代建造的。如第一教学楼,第二教学楼,地环大楼,图书馆等。
直到80年代末,岭南学院成立,又在中轴线北部建造了一批现代建筑。
到了那时,康乐园才形成了以逸仙大道及大草坪为骨架的轴线建筑带。
现在嘛,基本上都是原先岭南大学的建筑群,比燕园还保持得原汁原味。
因此,这个年代的康乐园建筑风格更加具有历史韵味,比前世还要更加纯粹。
骑着摩托车,三人开始兜风。
沿着图书馆(马丁堂)、黑石屋、怀士堂、孙中山铜像、惺亭等开始领略康乐园的美。
折衷主义风格的格兰堂(大钟楼);古典复兴注意风格的陆佑堂、哲生堂、广寒宫。甚至还有五十年代仿造苏联风格的物理楼。
此时,陈寅恪晚年居住的寓所寒柳堂还不叫“陈寅恪故居”。
跟北大燕园建筑群采用的灰色清水砖搭配灰瓦为主的灰色调不一样,中大康乐园的建筑采用的红色硬砖配上绿瓦。
因此,以红砖绿瓦、中式屋顶和西式墙身的组合便成为康乐园建筑的风格基调。
中大校园很美,这种美跟燕园不一样,这是岭南特有的美,无论是从建筑上还是环境,都让人体会到一种古朴厚重的美。
吴宗麟是一个很好的向导。
他对中山纪念碑以及纪念堂不了解,但对中大的建筑却如数家珍,一路上指指点点,喋喋不休,热情洋溢。
苏亦忍不住说,“你以后要有时间可以写一篇关于康乐园早期建筑的文章,呼吁大家重视文物保护。”
“这玩意靠谱吗?”
苏亦笑,“先写啊,靠不靠谱另说,我们在北大就创立了古建保护协会,还动员了学生编写了《燕园文物》一本书,很快,就要被北大出版社出版了。如果你对此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弄一本《康乐园文物》,甚至还可以弄一个中大古建保护协会。”
吴宗麟心动不已,随即又摇头,“我不行,我不是这块料,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