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与石峡遗址的报告编写,无疑是最好积累资历的方式,甚至可以拓展他的视野。
唯一的问题就是宿先生这边,因为石峡遗址是史前考古,跟佛教考古天差地别。
既然宿先生允许他留在省博,那啥问题都没有。
敲定了这事,接下来的聊天氛围就和谐了很多。
朱先生还跟他分享好多关于石峡遗址的轶事。
还提及苏秉琦先生当年到石峡遗址现场的事情。
杨式挺说,“当时,苏先生对朱老师一通表扬,赞扬她身为女士,长期在发掘一线,不容易。还笑谈起她上学时上台表演唱时的情景,历历在目。直夸你们朱老师是中国考古界的女英雄!”
“杨师兄,你可别笑话我了,跟你比,我就是一个小兵。”
两位先生都笑起来了。
实话实说,苏秉琦先生对石峡遗址的关注,才使得它在学界的影响迅速扩大。
后来发表的简报及苏先生的相关文章,才正式将石峡墓葬为代表的遗存命名为‘石峡文化’,并称之为打开岭南文明的一把钥匙和一个重要的窗口。
石峡遗址,也成为苏秉琦先生“区系类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石峡遗址发掘报告编写正式开始,杨式挺跟北大求援,就立即获得苏先生的支持,把苏亦派过来支援粤博。
所以,苏亦加入报告编写团队,其实一个双赢的选择。
接下来的日子,苏亦也没有闲着。
他忙着去给各位师长拜年。
先是省博这边,除了杨式挺朱非素两位老师外,吴振华、曹子钧以及沈明他们仨,也都是他的老熟人了。
都需要把他们约出来聚一聚。
此外,还要去中大各位教授。
沈明是中大毕业的,苏亦顺势拉他一块,不然,一个人去拜访梁钊韬教授,都不知道该聊啥。
沈明却不太好意思,他一个学渣,毕业以后都没有主动去拜访各位师长。
现在苏亦这个外来户,一到广州就要到中大拜码头,这不是把他给对比下去了?
于是,他说,“你干嘛不叫吴宗麟那小子,这小子中大在读呢,甚至说,他就是中大的子弟。”
苏亦笑,“行啊,那就一块,一会咱们直接去地理系家属院找吴宗麟。”
吴宗麟就是之前在中山纪念碑认识的家伙。
后来,他跟向左岸、周雅秦以及白槿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