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对于这个任务,苏亦当然不可能拒绝。
因为几位先生,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他既是北大的学生,又在故宫编辑部实习。
未来文章写出来了,还可以继续发表在《故宫博物院院刊》之中。
然而,诸位先生让他梳理唐兰先生的学术史成就,真的是因为他最合适吗?
显然并非如此。
要论合适,同时北大毕业又做过唐兰先生助手的杜乃松师兄比他更合适。
之所以让他来写这篇文章,更多是借机学习唐兰先生的学问。
因为他跟其他人都不同,并没有机会获得过唐兰先生的亲自指导。
这也是大家觉得惋惜的地方。
因此,在未来的一个多月内,苏亦并没有去做其他的事情,而是专注写他的论文《天下谁人不识君——唐兰先生生平及学术贡献》。
题目并不大。
切入点,就是两个方面。
一、唐兰先生的生平;
二、唐兰先生的学生贡献;
第一部分,不难。
这些日子,苏亦专门记录了诸位先生关于唐兰先生生平诸多回忆谈话。
几乎唐先生每一个阶段的人生节点都囊括其中。
不仅如此,他在故宫上班的时候,还特意去拜访过唐兰先生的两位公子。
得知,他要写关于他们父亲学术史相关的文章,这两位先生还萌生出要编撰《唐兰年表》的念头。
这事真的成了,对于要研究唐兰先生的后辈学者来说,绝对是极为宝贵的材料。
通过诸位师长以及两位唐先生的口中,苏亦也开始理清了唐兰先生的生平。
先生幼年家贫,其父以贩卖水果为生。
1915 年,在浙江嘉兴县乙种商业学校学经商之道;
1917年又改习岐黄之术,师成后曾设馆行医;
这期间还打算投奔革命队伍,只身赴上海寻找过孙中山(未果)。其后在上海着名作家陈栩主办的栩园编译社学习诗词。
从1919年开始,他逐渐对传统“小学”和古文字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修馆深造,师从唐文治,习经史,读诸子,治小学,并由小学而及古文字学;
192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从该校毕业。
这就是唐兰先生的求学经历。
因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