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过去的木活字不一样,现在都是铅活字。大部分采用的都是铅排凸版制版工艺流程。
大致为:先熔铅,然后铸字,铸完的字放到架子上,由拣字工拣字。
拣完字以后先印出样张,校对人员对样张进行校对,一般要进行三校,校对完成之后进行排版,然后进行活字版浇铸等,最后印版装机开印。
因此,期刊编辑并不是会审稿校对即可,还需要懂印刷。
最起码也要懂得跟印刷厂的工人沟通。
不然,这活没法干。
尤其是他们的拣字工人,一天托着装有几斤重铅字模的“木比子”,在狭小的排字车间走道里来回拣字,一天步行超过10公里。
每天工作量,极为繁重。
400页的32开书籍,单排版就可能需要一个多月才能完成。
故宫院刊是杂志,没有那么厚。
但工作量也不小。
此外,现在故宫并没有自己的印刷厂,院刊出版单位也不是自家的,而是文物出版社。
负责排版印刷的也是出版社下面的印刷厂。
现在刚刚改革开放,文化界全面松绑,出版业务全面开花,印刷厂的业务骤然增加。
想要临时加塞,都没有办法。
一时之间,刘北汜先生急得不行。
就连苏亦跟张闵俩人,也没少跑印刷厂。
可还是协调不下来。
到了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苏亦只好提议,“要不,这事我来完成?印刷版样刊弄不出来,我弄一个手抄版样刊如何?”
“这能行?”
“死马当成活马医,也算是满足唐兰先生一个愿望了。”
“行,你来弄,有什么需要帮忙的,立即跟我说。”
最终,刘北汜先生只能把整个任务交给苏亦。
其实也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
之前的准备工作都弄好了。
无非就是把稿件用楷体字全部抄写一遍。
此外,还之前拍摄的照片,重洗一份。
按照样刊的格式贴在纸张上。
这部分,手工抄写,比印刷厂排版快多了。
最难的,就是各种图案以及美术字体的设计。
这活,对于普通的期刊编辑来说有难度,对于苏亦来说,却一点难度都没有。
他一个人就把美工的活给干完了。
甚至还特意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