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只是见到介绍,唐兰先生的生平。
那么先生在学术上,有什么贡献呢?
并非每一个人,求学,写文章,就对学界有贡献。
很多人很高产,结果,产出的都是学术垃圾。
唐兰先生自然不是。
要说,他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促进古文字学及中国文字学学科体系的建立。
其二、则甲骨文字整理考释及自然分类法的提出。
其三、西周金文研究。
其四、商周青铜器及东周古文字材料的研究。
这其中包含,商周青铜器研究、东周金文研究、石鼓文整理研究、侯马盟书研究。
其五、马王堆汉墓出土简牍帛书的整理研究。
另外,唐兰的治学领域还涉及音韵学、敦煌学、古文献、历史学、哲学、文学、书法、古代绘画、曲谱、天文、地理等多个学科,也有不少论着。
以上,每一个方面,苏亦都需要一一论述。
这是一个大工程。
想要梳理唐兰先生的学术成就,自然就要研读他的着作(文章),看不懂咋办?
唯有求助其他师长。
当然,苏亦还是偷懒了。
他没法全方位的汲取唐兰先生的学问知识。
因为他不是古文字专业的学生,他的老本行是考古。
因此,他的重点还是放在唐兰先生考古领域的文章方面。
这方面是精读,其他的都是泛读。
其他太难的部分,他也只能暂时放一放。
学问是一生的事情,不可速成。
但,经过这一次梳理,他对唐兰先生的学术思想也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
等一个多月过去,他把成稿给高铭跟周一良两位先生斧正的时候,两位先生却都给出很高的评价。
都说,感受到他的用心了。
苏亦也松了一口气,这次小考,算是及格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高铭先生还让他拿去给刘北汜先生。
结果,刘先生刚看完,当即就拍板决定刊登在下一期的《故宫博物院院刊》。
至此,文章之事,算是告一段落。
北大这边听说,他写新的文章,同学们都纷纷过来借阅。
于是,苏亦的手稿,就在小范围流传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3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