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从外地赶回来,他才能跟对方照面。
见到传闻中的大佬,苏亦已经没有当初的慌乱,就算没法子做到心如止水,也能够做到表面上的波澜不惊。
早已经没有当初的一惊一乍,徒惹笑话。
但是他讨要签名的习惯还是没有改变,主要是太小,地位还不够,不然,苏亦逢人就讨要墨宝。
尤其是徐先生这样的书画大拿,更加让他敬仰,要不是学考古,苏亦都打算拜入对方门下。
以上的诸位先生,都是故宫的专家学者,也是刘北汜先生优先约稿的对象。
不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完全就是因为外人根本看不上刚刚复刊的故宫院刊,真正的学问大家并不愿意在里面投稿。
这样说也不全对,主要是原因投稿的大家,人家研究的方向不一定跟故宫有关,并不合适发表。
这样一来,约稿的对象不是故宫的专家就是过去曾经任职故宫却因为某些原因离开故宫的专家。
比如大名鼎鼎的王世襄老先生,这位“京城第一玩家”在古玩界留下的传说太多了,多不胜数。
苏亦都听到耳朵起茧子。
其他方面的先不说,先说他跟故宫的缘分。
别看老先生吃喝玩乐样样精通,就认为他不学无术,那就大错特错了。
王世襄可以说当年故宫博物院的研究人员之中少有的高学历存在,他是燕大硕士毕业。本来他毕业以后,由哥哥的好友梁思成推荐要到史语所工作的,结果他的学历也被傅斯年鄙视了,传闻傅斯年曾对他说过,“燕京大学毕业的学生,不配到我们这儿来。”
这话真假不论,但傅胖子的学历鄙视确确实实是存在的,史语所的学者几乎清一色的具有留学背景,纯粹的本土学者他根本就看不上,这也是为什么当初郭宝钧老先生被他严重鄙视的原因之一。
傅斯年看不上王世襄,他自然去不了史语所,只能到营造学社当助理研究员。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会有人说,他拜于梁思成营造学社门下研究古代建筑。
有没有拜入梁先生的门下不好说,如果从学统来说,他也算是梁先生的学生了,因此,也有人说,王世襄之所以对明代家具感兴趣,完全就是受到梁先生的影响。
梁思成先生确实对王世襄的学术之路造成极大的影响。
甚至说,当年抗战胜利以后,他之所以成为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驻平津区办事处任助理代表,负责清理追还抗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