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多了,苏亦同学到时候毕业,你觉得宿先生舍得让他离开北大吗。”
瞬间,现场笑成一片。
要论竞争力,吉大肯定跟北大没有可比性,更不要说,苏亦还是北大培养出来的学生。
张先生之所以被分配到吉大,是个例外,此后,北大就很少学生被分配到吉大。
就算是张先生当初毕业,也不想来吉大,他本科毕业的时候,一连三个志愿都填写考古所,想要到第一线做田野考古,奈何,当时国家需要培养人才,他就被留校继续深造攻读副博士学位,后来副博士制度不了了之,1961年毕业的时候就被分配到吉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又因为是历史系唯一一个具有田野发掘经验的老师,1972年吉大考古专业成立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就成为考古专业的负责人。
这些都是机缘巧合,历史不能复制。
苏亦毕业以后,宿白先生肯定不会让他外放。
原因多种多样,但,最大的原因就是苏亦年纪太小,不放在身边,估计北大的各位师长都不放心,更不要说宿白先生。
因此,见到苏亦,张先生也不由感慨自己的求学生涯。
他说,“我当初到考古专业的时候,并不是特别喜欢,觉得整天研究些坛坛罐罐、砖头瓦块,理论贫乏,枯燥无味。直到后面,慢慢喜欢上考古,喜欢上田野,此后一发不可收拾。”
都是这样,王镜泽的真香定律,大佬们也不能免俗。
张先生之所以感慨,主要是他觉得苏亦这么小,就毅然决然选择考古,而且一步到位敢报考宿白先生的研究生,这种魄力,就不是一般的少年天才能够拥有的。
要知道,少年天才有,但能够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敢去尝试的,可不多。
这样具有行动力的苏亦,给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面对张先生的感慨,苏亦只能傻笑,不然,他也不知道该说啥。
好在,休息室内,除了几位先生外,也有其他年轻的老师。
比如讲战国秦汉考古李如森,就曾经去过北大进修,当过俞伟朝先生的助手。
还有商周考古的助教许伟老师,他则是吉大考古专业第一届毕业生,毕业之后到北大跟着邹恒先生进修,做他的助手。
现在老师来自己的学校了,肯定也不能确系。
最后就是隋唐考古的魏存成老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