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着头皮说。
大家满脸茫然,不知所云。
人有提议,“苏亦同学,要不,你写出来吧。”
于是,他便用粉笔在黑板上把所背的内容写了出来:“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一边写一边给大家讲,为张政烺先生的论点作了补充说明。
他这一段话出自于《周易·系传》,不同的人对同一句话,则有不同的理解。
苏亦也说出自己的理解。
然后一边说,一边跟众人解释周初筮法的大致情况。
比如,一至八,一开始是怎么的出来的?
这玩意,大部分人是不知道的。
同样,流传下来的讲述周易筮法的书籍,比较早的就是朱熹的《周易本义》,这书后面还有附录《筮仪》,来源自然就可以追溯到前面提及的《周易·系传》“大衍之数五十……”这一章,不过,马王堆帛书《系传》,却没有这一章,所缺的这一章,在《周易正义》是第八章,在《周易本义》是第九章,很容易就得出结论,最后一章是后加的。
后加的,就代表着,是后人的理解,是二次创作,或者多次创作。
用后世之文,去推测源头。
有时候,不太靠谱。
但在出土材料限制的情况之下,也只能用存世文献。
苏亦甚至举例了《论衡·卜筮篇》“案《易》之文,观揲蓍之法,二分以象天地,四揲以象四时,归奇於仂,以象闰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篇文章,大部分都是跟《大衍章》相似,从这个可以推断出,后面多出来的章节,是西汉中期的作品,再继续推,没法推了,它的筮法没有办法继续考证。
那么只能先按照《筮仪》的办法来,很容易就得到蓍策17或21根, 13和25根这不容易得到。
苏亦一边回忆原文,一边在黑板上演算筮法。
看得在场众人目瞪口呆。
尤其是吴镇武,瞪圆眼睛,就根见到鬼一样,估计,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苏亦会这么博学,这种堪比天书的筮法,他竟然能够说得头头是道。
这个骗子,说他是过来混脸熟的。
这哪里是混脸熟啊,完全就是砸场子。
能够帮助张政烺先生补充说明他的报告,这小子得多要妖孽啊。
实际上,不止他,他的几个师兄弟,也跟见鬼似的望向苏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3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