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历史系的代表了。
其实,除了裘锡圭先生外,朱德熙先生也招收研究生,不过,他的几位研究生都是言语学方面的,并不非古文字学方向,因此,裘先生才带上李家浩。
历史系这边一看,你们都有研究生了,我们这边也要有,于是,苏亦就成为代表了。
机会太难得了,几位先生都不想他错过这次长见识的机会。
谁让他高铭先生心心念念要提携后背,而邹恒先生还打算让他成为助教呢。
再加上,他这段时间过于不务正业,而冬天,北方又没法做考古发掘,想要安排他去工地实习都没有机会。
其实,他这段时间表现还不错,上一次带大家做中轴线实地勘查实践,邀请徐苹方先生过来做报告的时候,没少夸奖他,高铭先生提议要带他参加会议的时候,宿白先生也没有阻拦,甚至苏秉琦先生还说,让他多出去见识一下世面是好事,于是,他成功混入古文字的队伍。
实际上,在北大出发的时候,遇见朱德熙、裘锡圭两位先生,苏亦的脸色就有些古怪。
他也不是意外这两位先生会一起受到学会邀请,因为,在北大,他们仨一起受邀参加古文字的学术会议,是极为正常的现象。
比如,再过几年,香港召开的某次学术会议,就是朱高两位先生恩怨的开始。
此时的高铭先生怎么也不会想到在未来的岁月里面,会跟朱先生有那么多恩怨情仇。甚至会因为这些事,影响到他职称以及博导资格的评选。
因此,看着两位先生从北大出发,一路上有说有笑的场景,苏亦只能感慨,时间的伟力真强大。
他们是提前一天到达长春。
车子距离宾馆,也不远,就几公里的距离,也不需要主办方接送,他们六人自己乘坐长春着名的有轨电车直达南湖宾馆。
这一次研讨会,可以说是十年以后,国内古文字学界一次空前盛会,熟人太多了,几位先生办理好入住手续以后就开始各种串门拜访老前辈老熟人。
苏亦也跟随着高铭先生各种拜码头,混脸熟。
奈何,他年纪太小,辈分也小,各位老先生除对他各种勉励之外,也没法跟他忆苦思甜,混在各位大佬身边,过了最开始遇见学术老前辈的兴奋之后,他就开始无聊起来了。
吉大这边只能安排研究生过来接待他。
巧合的是,于省吾先生有一个叫吴镇武的研究生跟他的情况差不多。
这个差不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