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上。”
那么元大都的钟鼓楼,在不在中轴线上,后世学界争论不休。
时不时就有学者撰文质疑。
毕竟元大都的研究是一个学术热点,再加上,后世BJ中轴线申遗工作的推动,这个热点就更热了。
动不动就有学术项目立项。
就算为了申请项目资金,也要努力往热点靠拢。
这也是学术界的常态,冷门的研究,不能为政府服务的学术研究项目,自然不会获得政府经费的支持。而为了申请经费,更多人都往社会热点方向使劲,势必会造成大量重复成果。
想不重复怎么办?
只能各种学术碰瓷。
不过质疑的声音,大部分都是考古学界之外。
前世考研,苏亦在北大蹭课的时候,就听过一个瓜,当时,宿先生跟徐先生两人联合指导的一个博士生,恰好在北大做访问学者,这位老兄就曾经写文炮轰郭超的《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说这不是一部严谨的学术着作。还说,郭在作者里面搬弄是非,借杨鸿勋为该书写的序言,抹黑徐苹方先生的形象。
“……关于元大都规划的研究,历来着重文献记载的想象推测,实质性的规划考证方面,科学性或有不足,赵先生的文章也是如此。夏鼐所长鉴于元大都研究系建筑考古学问题,曾多次嘱苹芳同志与我合作开题,进行元大都研究,但是此事一再拖延而未能落实。苹芳同志曾单独率工作组,配合BJ地铁施工,清理元大都后英房等几处居住遗址,因为没有建筑考古学研究课题的学术思想,始终未能针对元大都规划问题的考证进行有效的考古探查和发掘工作。只是凭现在地面街道的情况做出了一些臆测,也与史实相违背。”
这是该书的序言原文,直接质疑徐先生没有建筑考古学研究课题的学术思想,这可能吗?
一个没有相关经验的人,又如何能担任考古工作队队长?
难不成,山中无老虎猴子当大王?
甚至,这书大量质疑《元大都的勘查和发掘》的观点,各种挑刺。
苏亦也是因为这事,才对元大都的研究史感兴趣的。
实话实说,《元大都的勘查和发掘》能被质疑吗?
当然能。
里面有错误吗?
受到时代的影响,肯定有。
甚至有些数据也没有办法做到尽善尽美,详细罗列。
而且,考古研究就是不断推陈出新的一个过程,不断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4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