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社会生活和城市建筑等方面的情况,有很大的帮助,对于飞速发展的首都建设,也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其实,这些报告里面都有记录。”
听到后面,苏亦都忍不住笑起来了。
徐先生说的对,他说的这些,报告里都有,而且基本上就是原话复述。
而且听起来,也没有那么枯燥。
这就是早些年发掘报告的写法,很多用语都很朴素,充满了年代感。
比如,报告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在无产阶级……期间,全国各地勘查、发掘了许多重要的古代遗址,为我国古代社会历史的研究和向广大群众进行生动的阶级都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BJ元大都遗址的勘查和发掘工作,就是其中的一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满满的时代感。
其实,这个年代发掘报告,远远没有后世那么无聊,通篇都是套话空话,讲得云里雾绕,干巴巴的。
甚至退回民国时期,那个年代的发掘报告就是更加有趣了。
除了发掘人物之外,也记录了很多跟时代有关的琐碎事情,比如,发掘雇佣了多少人以及多少匹马,花了多少钱,发掘现场的环境,以及当地遇到的状况,都会有记录。
有些报告,都可以拿来当史料引用。
而不像后世大部分报告,基本上都是记录器物,而少了人文气息。
总的来说,观看发掘报告都是很枯燥的事情。
《元大都的勘查和发掘》只能算的上是简报而不算报告。
就算后世,苏亦读书的时候,元大都的发掘报告,也一直没有出版,依旧封存在资料库里面,整部报告的面世,遥遥无期。
文章也涉及到BJ中轴线的描述。
“元大都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的灵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厚载门、经万宁桥(又称海子桥,即今地安门桥),直达大天寿万宁寺的中心阁(今鼓楼北),这也就是明清BJ城的中轴线。经过钻探,在景山以北发现的一段南北向的道路遗迹,宽达 28米,即是大都中轴线上的大道的一部分。”
不仅如此,报告还给出了一个充满争议的结论。
“元大都的钟鼓楼,并不在中轴线上,而是偏于中轴线稍西,即今旧鼓楼大街。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始改建钟鼓楼于大天寿万宁寺中心阁的旧址附近,因此,明清BJ的钟鼓楼才正建在城的中轴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3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