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阅。”
说着,就对苏亦招手,让他把照片复印件发下去给同学们观看。
“高大雄伟的和义门瓮城遗址的照片,是考古研究所技术室韩悦先生拍摄的。为了照出瓮城的俯视效果,我们请市第一消防中队开来云梯车配合照相。消防云梯车开到工地后,在地面找好角度,云梯升高后由于四不靠,人上去后来回摇晃,要拍好照片是不可能的。最后,韩悦想了个绝招儿(也是为了自己的安全)先把照相机固定好绑在云梯上,再把自己身体也绑在云梯上,云梯升高后掌握云梯晃动节奏,调好角度按下相机快门。连拍十余张,选出一张最佳的上图版。”
同学们一边看照片,一边听徐先生讲故事,也惊叹不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其实,苏亦也感慨。
他当年在考古工地的时候,也没少拍照绘图。
毕竟这是他的特长嘛。
然后发现,绘图的设备还是原始,在一些限制无人机航拍的工地,也只能靠拍照,然而,想要俯拍,也非常困难。
想要云梯,想都别想。
说着,徐先生又说到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的发掘。
“该遗址是一处典型的元代建筑群。规模较大,发掘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但是这仅仅是埋在城墙里的一部分,城墙墙基以外部分,在明代初期已经被拆毁无存了。如此规模宏大的遗址,本应该原地保留,但跟和义门瓮城遗址一样,由于地铁工程的原因,只能迫拆除。”
这种事情,在后世简直不可思议。
但在当时,确实发生了。
很多人都疑惑,五六十年代,国内都穷得叮当响,地上跑的大部分都是自行车,为什么要修建地铁呢?
劳民伤财不说,还会对首都地表密集的古建筑以及地下埋藏的古遗迹,造成无法挽回的文化损失,政府为什么还要坚持修建呢?
实际上,当时修地铁,不单单是为了城市建设,更是为了战时防备。
当时,国际环境恶劣,国内不仅遭受西方的封锁,又跟苏联老大哥交恶。
三线工程大量建设,首都开启则地铁工程,因此,工期特别紧迫。
“遗址拆除是一定要拆除了,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它被拆除前必须保留一套照片资料。为了给遗址照全景,我们设想了三种方案:一是用脚手架搭高台,但成本高,时间长;二是去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借升降车;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5页